湖州山地经济转型:从贫瘠到富饶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将山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关键突破口,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和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数据显示,湖州部分山区通过种植香榧、发展森林旅游等模式,已实现每亩山地年收入从200-300元跃升至1万元以上。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湖州对山地经济的系统性规划与精准施策。
政策体系迭代:从“8+4”到“五十六条”的顶层设计

湖州2025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构建“8+4”经济政策体系,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同时全面承接浙江省“十大工程”政策要求。其中,“五十六条”政策特别强调对山地经济的支持,例如通过中央和省市联动扶持林业产业,推动香榧、山核桃等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富阳区已累计新增香榧造林2.5万亩,并创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4个,形成“一亩山万元钱”的示范效应。这种政策设计如同为山地经济装上了“双引擎”,既保障了省级政策的落地性,又赋予地方灵活创新的空间。

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让山地“活”起来
湖州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统一确权登记试点,为山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在具体实践中,湖州通过“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将低效山地转化为高产值经济林或生态旅游区。例如,通过引入香榧良种和林业设施技术,原本贫瘠的山地摇身变为“绿色银行”,亩产效益提升近50倍。此外,湖州还探索“飞地”抱团模式,目前已运营118个项目,覆盖662个行政村,实现村均增收近30万元。这种资源整合模式类似于“拼图游戏”,通过跨区域协作,将分散的山地资源拼接成规模化产业版图。

产业融合:从单一林业到“三产联动”
山地经济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湖州在传统林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一产通过良种选育提升作物价值;二产发展香榧加工、油茶精炼等加工业;三产则依托森林旅游、康养等业态吸引城市消费群体。例如,富阳区打造的9个“一亩山万元钱”示范点中,森林旅游收入已占山地总产值的40%以上。这种模式如同“三级火箭”,每一级产业都为山地经济注入新的推进力。

挑战与未来方向:如何激活内生动力?
尽管成效显著,湖州山地经济仍面临瓶颈。例如,“飞地”项目中强村与弱村的收益分配机制需进一步细化,而经济作物的市场波动风险也需通过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对冲。未来,湖州计划强化科技支撑,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山地作物生长,同时探索碳汇交易等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正如一位当地从业者所言:“山地经济的潜力像一座休眠火山,一旦喷发,能量超乎想象。”

湖州的实践表明,山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绝非简单的“种树赚钱”,而是需要政策、技术、产业和金融的协同创新。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需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农业从业者可借鉴“良种+设施+品牌”的组合拳;而区域经济研究者则能从湖州的案例中提炼出“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模型。在这片曾被视作“穷山恶水”的土地上,湖州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