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赶尸惊魂

时间:2025-09-21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4分类:本地新闻

  深夜的湘西深山,雾气缠绕着参天古木,一条若隐若现的小径蜿蜒至密林深处。几声低沉的铜铃响动,伴随着某种古老而压抑的吟诵,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一行衣着奇异的人影在夜色中缓缓前行——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一场真实存在的民俗仪式,也是近日引发广泛讨论的民俗题材电影《赶尸惊魂》的文化原型。

  近日,由青年导演何蔚执导的民俗悬疑电影《赶尸惊魂》在全国公映。该片以湘西古老的“赶尸”传说为叙事线索,讲述民国时期一名外地青年因偶然际遇卷入一场离奇尸队行程,继而揭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家族秘辛的故事。影片自上映以来,不仅在票房上表现稳健,更在文化界与观众间掀起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解读的激烈讨论。

  “我们并不是在单纯地讲述怪力乱神,”导演何蔚在后期访谈中这样阐释创作初衷,“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其背后是中国人对生死、故乡、伦理的深刻理解。我们试图通过类型片的语言,传递这种文化深处的回响。”

  为真实还原这一濒临消失的民俗场景,制片团队多次深入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了多位民俗学者与地方文化传承人。影片中出现的辰州符、驱尸铜铃、朱砂黄符等道具,皆按照地方志记载及老一辈人口述严格复原。甚至片中吟诵的“赶尸咒语”,也请来当地法师进行语音采集与考证。

  “许多人将赶尸简单等同于恐怖元素,这是一种误读。”著名民俗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志刚指出,“赶尸习俗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战乱年代,它体现了让客死异乡者魂归故土的朴素愿望,是中华民族乡土情结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尽管影片在文化还原层面获得专业认可,但其特殊题材仍不可避免地在观众中引发两极反响。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对民间信仰的表现方式过于直白,易引发心理不适;也有评论者批评剧情对民俗符号的使用仍流于猎奇,未能真正深入文化内核。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批观众的高度评价。影评人林蔓认为:“《赶尸惊魂》的突破性在于它用商业类型片的外壳,包裹了一个关于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严肃命题。片中尸队行走的漫长旅程,实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归乡仪式。”

  面对争议,导演何蔚回应道:“我们无意美化或妖魔化这一民俗。电影只是提供一种理解的途径,让现代观众得以窥见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碎片。真正的恐惧不是来自鬼神,而是来自文化记忆的断裂与迷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影的热映,湘西地区与“赶尸”文化相关的民俗旅游线路近期咨询量显著上升。多家旅行社推出“湘西民俗文化深度体验”项目,带领游客探访古老村寨,了解真实的地方传说与民俗仪式。

  “文化需要被看见,才能被传承。”当地文化保护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吴女士表示,“但我们必须警惕对民俗的商业化滥用,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赶尸惊魂》的市场反响证明,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影视艺术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当古老的仪式通过银幕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它不再仅仅是猎奇的对象,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正如影片结尾那句点睛台词所言:“尸骨终需归故土,魂灵不忘来时路。”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如何对待那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文化记忆,或许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夜幕再次降临,银幕上的光影渐渐暗淡,而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1.赶尸惊魂2025-09-21

2.陆小凤传奇之大金鹏王2025-09-21

3.刺客连线2025-09-21

4.闺蜜2025-09-21

5.血洒天牢2025-09-21

6.赌场大劫案2025-09-21

7.豹人2025-09-21

8.降临202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