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浙疆文化走亲:跨越五千里的艺术对话

时间:2025-06-23作者:小碗阅读:46分类:热点资讯

  浙疆文化走亲:跨越五千里的艺术对话

  在广袤的新疆大漠与婉约的江南水乡之间,一条由文化艺术铺就的纽带正悄然编织。2025年6月,新疆柯坪县与浙江湖州市再度携手,以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诠释了“文化走亲”的深刻内涵。这场跨越5000公里的对话,不仅让两地群众共享文化盛宴,更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与区域协作的生动注脚。

  从西北大漠到江南水乡: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之旅

  6月17日至24日,柯坪县文化艺术考察交流团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抵达湖州。这场为期8天的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研讨、艺术联展等11种形式,构建起立体化的交流框架。例如在创作笔会中,柯坪的羊皮画艺人与湖州湖笔匠人同台切磋,将游牧文明的粗犷与农耕文明的细腻凝练于同一幅画卷。这种“非遗对话”模式,被当地文化馆负责人比喻为“不同乐器的和声演奏”——看似独立的艺术语言,却在碰撞中诞生新的韵律。

  舞台上的文化共生:当十二木卡姆遇见湖剧

  文艺演出现场成为两地艺术融合的绝佳见证。柯坪演员带来的十二木卡姆套曲《且比巴亚特》,以炽热的节奏点燃全场;湖州艺术家则回馈以柔美婉转的湖剧选段《陆羽问茶》。当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交织时,观众们经历了从“大漠孤烟直”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审美穿越。有参与者描述:“就像同时品尝馕饼与定胜糕,味蕾在反差中体验到奇妙的和谐。” 这种艺术共生现象,正是文化部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的鲜活实践。

  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超越表演的学术对话

  交流活动并未止步于表演层面。在湖州师范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两地学者就“丝绸之路上乐舞艺术的流变”展开深度对话。柯坪文工团团长阿依古丽分享道:“我们的鹰舞动作中,其实隐藏着古代龟兹乐舞的基因片段。”这番论述引发湖州学者对本地“百叶龙”舞蹈中北方元素的重新考证。这种学术层面的互鉴,犹如为两地文化做了一次“DNA测序”,揭示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联系。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可持续交流机制的创新

  不同于单方面的文化输送,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非遗传承人结对”环节。柯坪的库休克(木勺)制作技艺传承人艾山,与湖州竹编大师陈水琴签订师徒协议,约定每年互访教学。这种“技艺嫁接”模式,就像在两地文化土壤中埋下杂交种子,既保留了原生文化的纯粹性,又孕育出新的艺术变种。统计显示,近三年通过类似机制,已有23项传统工艺在交流中获得创新性发展。

  情感共鸣:文化认同背后的温度

  在柯坪县文化馆展出的“湖柯一家亲”摄影展中,一组对比照引发热议:照片左侧是湖州志愿者教柯坪孩子书写毛笔字,右侧则是柯坪老人为湖州游客示范打馕。这种“你中有我”的互动场景,被观众称为“最动人的文化教科书”。活动现场,75岁的湖州市民王建国握着柯坪艺人的手说:“你们的歌舞让我想起年轻时支边的岁月。”这些细腻的情感瞬间,恰似文化长河里泛起的涟漪,虽微小却绵长。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柯坪与湖州的文化交流已从单点突破发展为系统推进。据两地文旅局联合发布的数据,2025年双方将启动“文化记忆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共同编撰《丝绸之路上的一滴水与一粒沙——浙疆文化交流志》。这个充满诗意的项目名称,恰如其分地喻示着:当江南水韵与大漠风沙相遇,激荡的将是永恒的文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