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承>正文

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南浔颁奖:行走绿水青山间,叩响时代强音

时间:2025-05-17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17分类:文化传承

  

  2025年5月16日,中国报告文学界的目光聚焦于浙江湖州南浔——这座被徐迟先生誉为“水晶晶”的江南古镇,迎来了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盛典。这场以**“向新时代报告—行走绿水青山间”**为主题的文学盛会,不仅是对优秀作品的表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以报告文学的独特笔触叩响时代强音。

  文学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南浔作为徐迟先生的故乡,此次颁奖典礼的选址别具深意。来自全国报告文学界的百余位嘉宾齐聚于此,在青石板巷与流水拱桥间,共同追溯这位中国报告文学奠基人的精神脉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在致辞中强调:“徐迟奖不仅是学会奖,更是推动创作繁荣的‘推进器’。” 正如会场所见,获奖作家们手持奖杯的身影与古镇白墙黛瓦相映成趣,仿佛传统文脉与现代创作在此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接力。

  获奖作品:时代的立体切片

  本届评选自2022年9月启动,历经20个月的严格筛选,最终从数百部参评作品中遴选出15部获奖佳作。其中,湖州本土作家陆士虎的《生命的烛光——记北大校长张龙翔》以细腻笔触还原教育家生平,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域性作品,被评委誉为“用个体生命史折射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而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则通过一封尘封书信的追踪,串联起文学巨匠巴金与普通读者的心灵共鸣,其史料挖掘之深堪比“文学考古”。

  绿水青山间的创作宣言

  主题中的“行走绿水青山间”并非虚指。颁奖环节特别设置了生态文学研讨,获奖作家李春雷分享《木棉花开》的采风经历时坦言:“在广东红树林保护区驻扎的三个月,让我理解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像候鸟一样迁徙于田野与书斋之间。” 这种“脚底板下出文章”的创作理念,恰与何建明《生命第一》中记录的抗疫现场形成互文——两部作品分别以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为镜,共同拼合出新时代的全景图谱。

  从冯牧到徐迟:文学奖的精神谱系

  作为中国继鲁迅、茅盾等名家奖项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奖项,徐迟奖始终保持着对非虚构写作的精准定位。本届评委特别指出,获奖作品如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将极端气候事件转化为社会观察样本,其数据密度堪比“用显微镜扫描冻雨中的民生温度”,而党益民《守望天山》则用戍边战士的日常堆叠出“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国家记忆”。这些作品共同彰显了报告文学“轻骑兵”的特质——既需要小说家的叙事张力,又要求学者般的田野精度。

  典礼尾声,南浔细雨中的摇橹船载着获奖者们泛舟頔塘。此刻,文学奖不再仅是颁奖台上的高光时刻,更成为连接作家、读者与土地的精神纽带。正如主持人所言:“当报告文学的笔尖划过绿水青山,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时代的指纹。” 这场在徐迟故乡举办的文学仪式,最终以15部作品为坐标,为中国报告文学绘制出新的创作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