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照明网络覆盖全域 市民夜间出行安全指数提升26%
2025年5月10日,湖州市政部门宣布中心城区完成全域智能路灯改造工程,4.8万盏新型LED路灯搭载光感调节系统正式投用,年节电量达1520万度,相当于1.3万户家庭全年用电总量。此次改造通过物联网与AI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自适应调光+远程运维”的新型照明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照明能耗下降43%。
三级调光算法实现按需照明
智能系统创新夜间光环境管理模式:
环境感知:每盏路灯配备光敏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照度、车流密度等12项参数,动态调节亮度等级
分区管控:将城区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等5类照明场景,主干道采用200W高功率模组,背街小巷启用80W柔光模式
错峰节能:23:00后自动切换至深夜照明模式,功率降至标准值30%,特殊天气启动应急强光预案
太湖大道实测数据显示,改造后路面平均照度提升至25lx,眩光指数下降38%,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7%。
智慧运维平台提升管理效能
数字化手段重构路灯养护体系:
全景监测:市政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4.8万盏路灯运行状态,故障自动定位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AI巡检:搭载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每月自动巡检供电线路,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8%
市民互动:开发“湖光e管家”小程序,市民扫码即可报修故障或提交照明优化建议
改造工程同步升级配电系统,全市路灯终端加装漏电保护装置,雨季触电风险降低92%。
绿色转型催生综合效益
节能改造激活多重价值:
经济账: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政府零投入完成改造,年节省电费及维护成本超800万元
生态账:每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相当于新增650亩城市绿地碳汇能力
民生账:79条背街小巷消除照明盲区,老旧社区增设480处转角辅助光源
吴兴区试点路灯杆集成5G微基站、环境监测等设备,探索多功能智慧杆件应用场景。
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升级
湖州经验形成可复制技术体系:
设备创新:研发耐高温防频闪LED模组,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故障率低于0.3%
模式输出:制定《城市道路智慧照明运维规范》,14项技术指标被纳入省级标准
产业协同:联合浙江大学组建智慧照明实验室,孵化3家物联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南太湖新区智慧灯杆二期工程启动,湖州计划2026年前建成全国首个全域照明碳中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