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北京胡同口的早餐铺已蒸腾起阵阵白雾。58岁的李师傅一边熟练地翻动煎饼,一边哼着京剧小调。“每天看着老主顾们吃上热乎早饭,听他们唠两句家常,就是最踏实的好光景。”当被问及什么是幸福时,他擦擦额角的汗珠,笑容从皱纹里漾开。
这样的问答正在全国十个城市同步发生。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起的“当代中国人幸福感追踪研究”进入第五年,课题组深入市井街巷,收集了超过三万份有效样本。研究发现,与十年前相比,人们对幸福的定义正从宏大的集体叙事转向更具象的个体体验。
在深圳科技园,26岁的程序员张薇给出了不同答案。“凌晨两点提交完代码,发现室友在保温盒里留了碗酒酿圆子。”她推了推眼镜笑着说,“那一刻突然觉得,幸福或许不是财务自由,而是被人惦记着。”她的手机屏保是部门团建时拍的合影,背景板写着“奋斗路上有人同行”。
这种转变在数据中得到印证。课题组长周教授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2013年受访者最常提及的幸福关键词是“房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长远焦虑,而2023年的高频词变成了“此刻”“陪伴”“小确幸”等当下体验。“人们开始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从日常碎片里打捞星光。”
不同代际的认知差异尤为显著。在杭州某养老社区,79岁的退伍军人陈老用搪瓷缸浇着窗台的茉莉花:“我们那代人的幸福很简单——饿时有粮,冷时有衣,国家安定。”而隔壁活动室里,几名“00后”大学生正在教老人用短视频软件,其中扎着马尾的女孩认为:“幸福是能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是被理解而不是被定义。”
这种认知变迁背后是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彭华民指出,当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幸福感的来源必然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上端移动。“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保障作为幸福基石的属性从未改变,只是如今人们更敢于追求物质之上的精神满足。”
在西北农村,新的幸福图景正在书写。甘肃陇南的果农王建国带着记者参观新落成的冷链仓库,手机不时响起订单提示音。“以前觉得城里高楼大厦是幸福,现在发现让家乡苹果卖上好价钱更幸福。”他身后,金黄的麦浪沿着山脊铺展,无人机正在田间喷洒农药。
教育领域的观察同样令人深思。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连续三年对青少年进行追踪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与家庭日常劳动的孩子,幸福感评分显著高于同龄人。“幸福不是被给予的现成答案,而是在动手创造中获得的体悟。”项目负责人李教授如是说。
夜幕降临时,成都锦江畔的茶座亮起暖黄的灯。退休教师赵女士和姐妹们练习着新学的非洲鼓,鼓点声中混着开朗的笑声。“这个年纪的幸福,是还有勇气学习新事物。”她说着调整了下腰间的鼓架,眼角笑纹里盛着灯光,像撒了把星星。
从北国雪原到南海渔村,从都市写字楼到乡间田野,中国人正在重新诠释幸福的含义。它或许是武汉长江大桥上掠过的江风,是贵州侗寨里传承百年的侗族大歌,是凌晨急诊室里顺利完成的缝合手术,也是千万个普通家庭窗子里透出的温暖灯光。
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幸福的理解或许各有不同,但那些平凡时刻里的微光,正汇聚成这个时代最生动的表情。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长征路上,每个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填写关于幸福的答卷——这份答卷没有标准答案,却写满了真诚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