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当城市尚在沉睡,陈立军已踩着露水走进秀水村。肩上挎着的帆布包被各类材料塞得鼓鼓囊囊,磨得发白的边角记录着这位《特派先锋》栏目记者三年来的奔波。今天,他要追踪的是一位在偏远山村坚守四十年的乡村医生。这不是他第一次报道类似题材,但每一次,他都像第一次那样,怀揣着近乎虔诚的敬畏。
“李医生的诊所,就在村头那棵老槐树后面。”带路的村支书老马指着前方。那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墙面斑驳,木质窗棂上的红漆已剥落大半。清晨七点,诊所里已有人影晃动。推开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草药香扑面而来。六十多岁的李继明医生正在给一位老人测量血压,动作轻柔,眼神专注。看到我们,他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我们稍等。
这间诊所不足二十平方米,被一道布帘隔成里外两间。外间是诊室兼药房,几个擦拭得锃亮的玻璃药柜里,药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张老旧的书桌兼作诊疗台,上面放着听诊器、血压计和几本翻得起毛的医学书籍。里间是观察室,摆着两张简易病床,床单洗得发白。墙角立着一个中药柜,一个个小抽屉上贴着工整的标签。
“王大爷,血压有点高,上次开的降压药按时吃了吗?”李医生轻声问。
“吃了吃了,就是这几天地里活多,睡得晚。”老人有些不好意思。
“活儿要紧,身体更要紧啊。”李医生一边在病历本上写着,一边耐心叮嘱,“早上起床慢一点,盐要再少放些。”
这样的对话,在这个简陋的诊所里,日复一日地重复了四十年。送走王大爷,李医生才得空跟我们打招呼。他的手粗糙,关节有些变形,是长年累月劳作和受寒留下的印记。“山里湿气重,年轻时经常半夜出诊,骑自行车摔过不知道多少回。”他语气平淡,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特派先锋》栏目组之所以选择李医生,不仅因为他的坚守,更因为他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抉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继明是县卫校的优秀毕业生,本可以留在县医院,他却主动申请回到生他养他的秀水村。那时,村里没有医生,村民看个小病都要跋涉十几里山路。
“为什么回来?”陈立军问出了这个核心问题。
李医生沉默片刻,目光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我十岁那年,弟弟得了急性肺炎,爹背着他往镇上赶,还没走到一半,孩子就没了气息。从那时起,我就想,要是村里有个医生该多好。”
这个朴素的念头,成了他一生的信仰。最初,他的“诊所”就是家里的一张桌子,药物稀缺,设备更是谈不上。他靠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开始了行医生涯。为了识别草药,他跟着村里的老药农翻山越岭;为了学习针灸,他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为了一个疑难病症,他常常彻夜翻书,天不亮就步行去乡卫生院请教。
“最难的是几年前那个冬夜。”李医生回忆道。那天晚上十点多,暴雨如注,村民赵大嫂急匆匆跑来,说她丈夫突发急腹症,疼得满床打滚。李医生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冲进雨里。山路泥泞,手电筒的光在风雨中摇曳,他摔了好几跤,浑身是泥赶到时,病人已出现休克症状。凭借经验,他判断可能是急性阑尾炎穿孔,必须立即送县医院。
“我一边给病人做紧急处理,一边让家属去叫人。”李医生说,“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村里的农用三轮车,我们用棉被把病人裹好,在车厢里支起雨布,我就跪在旁边,一手举着输液瓶,一手按着病人的伤口。”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到达县医院时,李医生的腿已经僵得无法站立,是医护人员把他搀扶下来的。主治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在跟随李医生巡诊的一天里,陈立军记录下了更多细节:他为孤寡老人看病从不收费,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欠条被他小心收着,却从未向人提起;他自制的中草药包,对治疗风湿骨痛有奇效,成本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通讯录里存着全村五百多人的健康档案;他培养的两个年轻村医,如今已在邻村独当一面……
傍晚时分,我们跟随李医生出完最后一次诊。夕阳的余晖将山峦染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走在回诊所的路上,不断有村民跟他打招呼——“李医生,吃饭没?”“李医生,我家闺女从城里带了点糕点,一会儿给您送去。”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远远地看见他就喊:“继明啊,我这把老骨头又多亏了你!”李医生快步上前,扶着老人:“您客气了,按时吃药,注意保暖就好。”
这种水乳交融的医患情,在城市里已难得一见。陈立军在采访本上写下:“他不仅医治身体的病痛,更守护着乡村的温度。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夜幕降临,李医生诊所的灯还亮着。他还要整理今天的病历,准备明天去乡卫生院领取疫苗。窗外,繁星点点,群山静默。这盏灯,在秀水村村民心中,亮了四十年,从未熄灭。
《特派先锋》记录下的,不只是李继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个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生的坚守,编织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网中最坚韧的那根线。
当我们问及未来的打算,李医生笑了笑,指着药柜里整理好的药品说:“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干下去。这些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简单的话语,道出的是一名乡村医生最坚定的承诺,也是《特派先锋》镜头所要寻找的,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先锋精神——无需张扬,不必喧嚣,只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