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承>正文

梨树花开

时间:2025-09-19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9分类:文化传承

  春风拂过皖北平原,梨树屯的千亩梨园如期披上银装。簇簇梨花缀满枝头,如云似雪,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芬芳。然而今年,这片花海的意义远不止于季节性的自然美景。4月15日,一部名为《梨树花开》的地方戏曲电影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首映式——没有红毯与明星,观众是十里八乡的村民,放映机将光影投映在临时架起的银幕上,背后是无边的花海。这部作品,正悄然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唤醒乡土文化自信的一股暖流。

  《梨树花开》取材于当地流传已久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梨树屯的老支书赵永耕带领村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克服万难、种植梨树最终脱贫致富的历程。影片没有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质朴的方言对白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普通农民的坚韧、智慧与盼头。影片全部由安徽省宿州市梆子剧团的专业演员和当地戏曲爱好者出演,采用传统梆子腔演唱,旋律高亢激昂,又婉转深情,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呼吸之中。

  “唱的都是咱自个儿的事,调子是听了几十年的老调,咋听咋得劲!”67岁的村民李大爷在放映结束后激动地说。他的脸上被银幕的光映得发亮,眼里有泪花闪烁。于他而言,这部电影不仅是故事,更是记忆的复刻,是父辈艰辛与荣光的回声。

  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新梨树花开”的故事。它的推动者并非来自大制片厂,而是本地一群执着于文化传承的工作者。导演原是市梆子剧团的老演员,退休后一直忧心于传统戏曲在年轻一代中的断层。“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艺术形式走进博物馆。”三年前,他萌生了将梆子戏拍成电影的想法,让戏曲借由现代媒介“飞入寻常百姓家”。项目启动之初,遭遇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多重困境,甚至被质疑“土掉渣,没人看”。

  转机来自当地政府对乡土文化振兴的重视。在宣传部和文化旅游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项目得以立项。创作团队深入梨树屯采风数月,与故事原型人物同吃同住,剧本修改了十八稿。拍摄设备是凑来的,演员们不计报酬,许多村民自愿成为群众演员,甚至拿出了自家的老物件作为道具。整个过程,宛如一场充满泥土气息的集体创作。

  “它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真实性’。”一位受邀观摩的文化学者评价道,“它没有刻意迎合市场去添加流行元素,而是自信地展现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这种自信,恰恰是乡村文化振兴中最宝贵的内生动力。”

  《梨树花开》的成功试水,其辐射效应正在显现。首映后,附近乡镇、县市乃至省里的文化单位纷纷发出巡映邀请。电影中的经典唱段已在本地短视频平台传播,不少年轻人开始模仿学唱。梨树屯借势推出了“赏梨花、看大戏、品农味”的乡村文旅线路,游客量较往年同期显著增长。一朵艺术的“梨花”,催生出了意想不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对民众心理的滋养。它让农民从被讲述的对象,变成了讲述自己故事的主体。这种文化身份的转变,带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是任何外来文化灌输都无法比拟的。它证明,最深沉的力量往往来源于脚下的土地,最动人的故事就藏在平凡的生活里。

  夕阳西下,首映式散场。人们谈笑着漫步于梨花盛开的田埂上,影片中高亢的梆子腔似乎仍在天际回荡。这声音,穿越了时光,诉说着过往的奋斗与今天的辉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不仅是春天的约定,更是一个关于文化根脉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绽放动人光彩的宣言。《梨树花开》的故事,正如这梨花香,无声却有力地弥漫在乡村的田野间,沁人心脾。

上一篇:杀绝

下一篇:玫瑰人生

相关文章:

1.雷霆悍匪2025-09-21

2.雷霆扫穴2025-09-21

3.难题2025-09-21

4.走进韩国大师2025-09-21

5.赌城至尊2025-09-21

6.神之一手2025-09-20

7.荒野硬汉2025-09-20

8.绝不放过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