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首都剧场被一种久违的沉默与啜泣交织的氛围笼罩。当大型纪实性舞台剧《梦回搭衣岭》的幕布缓缓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许多观众仍久久伫立,试图擦拭眼角难以自抑的热泪。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演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将一段尘封于历史褶皱中的壮烈史诗,重新铺陈于世人面前。
《梦回搭衣岭》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条深藏在巍巍太行山脊上的古老驿道——搭衣岭。这条古道见证了太多的离合悲欢,而其中最撼人心魄的,莫过于抗战时期那段可歌可泣的往事。该剧并没有采用宏大的全景式叙事,而是另辟蹊径,通过一位现代青年研究员的视角切入。他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一本纸张泛黄的日记,从而牵引出七十多年前,一支活跃于搭衣岭地区的文艺宣传队与当地军民共同抗敌的感人故事。
舞台上,时空交错并置。一边是当代青年在史料与现实中穿梭寻觅,充满困惑与求索;另一边,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硝烟弥漫中,那支年轻的文艺队伍,以笔墨为枪,以歌声为号,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创作演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他们中间,有满怀理想奔赴延安的画家,有出身优渥却毅然投身革命的学生,有嗓音清亮誓要唱醒国人的歌者,更有无数看似平凡却用生命守护他们的搭衣岭百姓。剧中一个个细腻的片段——深夜油灯下的剧本创作、枪炮间隙中的即兴演出、老乡用生命护送队员转移……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煽情,却于细微处见惊雷,精准地击中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该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极致的真实感。创作团队在前期投入了大量心血,历时三年,走访了搭衣岭地区的数十个村落,查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档案与回忆录,采访了多位历史亲历者及其后代。舞台上出现的许多道具,如破损的军用水壶、模糊的老照片、手抄的剧本残页,几乎都是根据实物复刻。演员的表演也摒弃了浮夸的舞台腔,更多是一种内敛而充满张力的表达,仿佛他们并非在表演,而是在重现祖辈们的真实生命轨迹。
“我们不想说教,更不想简单地贴标签。”该剧总导演在演出前的访谈中曾这样阐述创作理念,“我们只想诚实地呈现,呈现那段岁月里普通人的选择、他们的爱与怕、他们的坚守与牺牲。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他们的温度,应该被后人感知。”正是这种创作态度,使得《梦回搭衣岭》摆脱了概念化的窠臼,剧中人物有血有肉,他们的欢笑与泪水显得如此真切可信。
演出结束后,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迟迟不愿离去。他的父亲曾是搭衣岭地区的一名民兵,剧中护送文艺队员的情节与他父亲生前的讲述几乎一模一样。“谢谢你们,没有忘记他们。”老人紧紧握着主演的手,声音哽咽。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观众的心声。《梦回搭衣岭》不仅是一部舞台作品,更是一座桥梁,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习惯于快餐文化的现代年轻人,得以窥见民族记忆深处的坚韧与辉煌,理解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据悉,该剧将于近期启动全国巡演,让这段源自太行山深处的回响,去触动更多人的心灵。它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匆匆前行的人:有时,我们需要一次深情的回眸,从历史的星光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而那回荡在搭衣岭上的歌声与誓言,从未随风散去,它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后来者的倾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