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承>正文

太湖溇港,给水韵贴上价格标签

时间:2018-03-20作者:小赵阅读:12分类:文化传承

  

  2025年5月2日,距离《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已过去近一年。这部地方性法规的诞生,不仅为太湖溇港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撑起了法治保护伞,更与湖州首创的“水韵GDP”核算体系形成双轮驱动,将生态价值量化纳入发展决策的核心。这场关于水与文明的守护行动,正在太湖之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立法破题:为千年溇港筑起法治围堰

  太湖溇港作为环太湖地区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智慧结晶。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湖州作为“溇港系统发端最早且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命题。2022年6月20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条例》以24条法规构建起立体防护网:明确遗产定义、划定核心与一般保护区、建立保护清单制度,犹如为溇港水系安装了“法律GPS”,让每一条古河道、每一处水闸都有清晰的保护坐标。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何晓明指出,这填补了湖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空白,其意义不亚于为千年工程配备“数字修复师”。

  水韵GDP:给生态价值贴上价格标签

  在立法保护硬件的同时,湖州更以“水韵GDP”核算体系创新软件机制。这套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核心的评估模型,将溇港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文化传承等功能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好比给无形的生态服务开具了“增值税发票”。市水利局建设处处长王旭强形容,当治水投入能像企业利润一样体现在政绩报表上,决策者就会像对待工业园区那样重视溇港修复——比如治理后的入湖骨干溇港,其生态价值通过数字核算可能相当于新建数个湿地公园。

  双轨并行:保护条例与核算体系的化学反应

  《条例》要求制定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而“水韵GDP”正是规划的科学依据。这种政策组合拳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核心保护区禁止商业开发后,通过GEP核算发现,保留原真性的溇港景观带,其文旅价值反而比地产项目高出23%。这就像发现老宅子的木雕比拆后的砖瓦更值钱,彻底扭转了“保护等于赔钱”的旧观念。环保组织“太湖观察”的监测显示,条例实施后溇港水质达标率同比提升18%,而周边民宿预订量同步增长40%,印证了“好生态才是长期饭票”的辩证法则。

  未来挑战: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动态方程式

  尽管成效显著,体系运行仍面临技术性挑战。例如GEP核算中如何精确评估溇港非遗技艺的传承价值?这类似于要给《清明上河图》的审美价值标价,需要更精细的文化计量工具。此外,条例中“综合协调机制”的落实需破解部门壁垒,就像治理溇港本身需要疏通纵横交错的水网。值得期待的是,湖州已计划将核算结果与生态补偿挂钩,让下游受益企业反哺上游保护区,形成“水脉即血脉”的良性循环。

  站在太湖边眺望,溇港纵横的肌理仿佛大地的年轮,记录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而今,法治护佑与数字赋能让这些“活着的遗产”继续滋养现代生活。当保护条例成为刚性约束、“水韵GDP”化作柔性引导,太湖溇港正从历史书页走向未来图景——那里,每滴水的价值都被看见,每寸堤岸的呼吸都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