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一支来自中国的医疗队刚刚完成了一台复杂的腹腔镜手术。无影灯下,主刀医生李伟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器械护士熟练地递过工具,麻醉医师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手术室外,是闷热潮湿的热带气候和当地居民期盼的眼神。这支医疗队,是中国向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的第19批医疗援助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外兵团”。
这个称谓背后,是一个规模日益庞大、构成愈发多元的群体。他们不再是传统印象中仅仅从事基础劳务的输出人员,而是涵盖了高端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数字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专业人才。从东南亚的产业园区到非洲的铁路项目,从南美的深水港口到中东的太阳能电站,从欧洲的科研实验室到北极的科考站,中国“海外兵团”的足迹遍布全球,成为全球化图景中一道日益鲜明的脉络。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赞经济城,中石化炼化工程的项目经理张建国指着眼前庞大的石化设施群说道。五年前,他带领团队来到这里,面对的是摄氏50度的高温、沙尘暴的频繁侵袭以及完全陌生的施工标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技术标准的对接,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巨型石化基地已初具规模,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张建国和他的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在磨合中实现了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有机融合。
这种融合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东部非洲的一条标轨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王磊曾为如何培训当地工人掌握精密测量技术而绞尽脑汁。“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就十遍,我们制作了双语的图解手册,甚至用当地语言编了顺口溜来帮助记忆。”王磊说。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是新一代“海外兵团”的重要特征。他们带去的不仅是项目本身,更注重能力的转移和本土人才的培养,追求的是更具可持续性的合作模式。
除了大型国家项目,在微观层面,“海外兵团”的身影同样活跃。在泰国清迈,毕业于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的赵雪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凭借针灸和推拿技术,逐渐赢得了当地民众和欧美游客的信赖。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华为匈牙利未来种子”项目的中国导师们,正为当地大学生讲授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利,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向当地农场主推广滴灌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干旱问题。这些个体化的努力,如同涓涓细流,汇入中外民间交往与合作的江河。
然而,远离故土的生活也意味着艰辛的付出。语言文化的隔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工作环境中的压力,是“海外兵团”成员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驻外人员连续数年无法回国休假,坚守在项目一线。一位在非洲某国负责港口运营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最难受的是节日里和家人的视频通话,“看到孩子又长高了,心里既高兴又酸楚。”
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海外兵团”的角色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他们不仅是项目的执行者,也越来越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友谊的桥梁和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与世界互动方式的变迁:从早期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到如今的人才、技术、标准与理念的更广泛共享。
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外界的关注、审视甚至误解。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遵守国际规则、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是“海外兵团”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命题。他们的形象,由每一个个体的言行共同塑造。
夜幕降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医疗队驻地,李伟医生刚刚和国内家人通完电话。明天,还有一场义诊在等着他们。而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时区,无数像李伟、张建国、赵雪一样的中国“海外兵团”成员,正伴随着日出日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用专业、汗水与坚守,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故事。他们的旅程,是中国与世界故事的新篇章,其最终结局,远未到落笔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