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两岸青少年游泳赛 以水为媒促交流

时间:2025-07-08作者:百晓生阅读:29分类:本地新闻

  两岸青少年游泳赛 以水为媒促交流

  2025年7月5日,湖州市奥体中心游泳馆内碧波激荡,550名来自海峡两岸的少年运动员如蛟龙入水,在泳道间划出一道道青春的弧线。这场由中国体育彩票冠名的“海峡杯”第三届浙江-台湾青少年游泳俱乐部精英赛,不仅是一场速度与技巧的较量,更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鲜活注脚。

  两岸少年同池竞逐 泳池变身友谊桥梁

  比赛现场,15米长的泳池被分割成10条标准赛道,两岸选手以混合编组形式展开角逐。来自台北的14岁选手陈昊在50米自由泳中游出26.78秒的个人最好成绩,赛后与浙江选手王梓涵击掌相拥的画面被镜头定格。“他触壁的瞬间让我想起训练时互相打气的队友”,王梓涵的感言道出了竞技体育超越地域的魅力。赛事采用国际泳联(FINA)最新规则,但裁判组特别增设“两岸组合接力表演赛”,让原本剑拔弩张的竞争氛围,转化为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浪。

  从盐都到水乡 体育交流持续升温

  这场赛事恰似两岸青少年交流的缩影。就在半个月前,四川自贡刚结束的“两岸一家亲”活动中,60余名青少年通过篮球赛与非遗文化体验增进了解;而陕台两地打造的“榆林杯”足球赛更成为年度品牌项目。湖州站赛事首次引入“教练员工作坊”,20位两岸教练共享训练心得。台湾带队教练林志明展示的“动态出发台训练法”,被浙江教练团队现场采纳进教案。“就像西湖龙井遇上阿里山乌龙,我们泡出了训练新思路”,林教练的比喻引发全场会心一笑。

  数字背后的温情叙事

  组委会公布的参赛数据显示,台湾地区选手较上届增加37%,年龄最小的9岁选手吴思妍在蛙泳项目中坚持完赛,看台上30人的亲属助威团举着“日月潭加油”的灯牌格外醒目。赛事医疗组负责人透露,两岸选手赛前共同参与的5天适应性训练中,肌肉贴消耗量达1200卷,相当于绕标准泳池15圈的长度,这些细节折射出备战的认真程度。晚间举行的“泳者之夜”联欢会上,两岸少年用闽南语合唱《爱拼才会赢》,将白天的竞技张力转化为文化共鸣。

  场馆里的双城记

  湖州市奥体中心游泳馆作为亚运会改造场馆,其智能计时系统可精确至0.001秒,但更令人动容的是看台上交织的方言。来自南投的家长陈先生举着手机直播:“这个场馆和台北市立大学泳馆很像,但观众的热情让水温都升高了两度。”赛事期间,组委会特别安排参观湖笔博物馆,少年们用毛笔共同书写“同舟共济”的场景,与泳池中整齐划一的划水动作形成奇妙呼应。这种“以水为媒”的交流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的两岸青少年交往范式。

  当颁奖仪式上《茉莉花》旋律响起,获得混合泳冠军的杭州选手李想主动将奖牌挂在新竹选手林沐阳脖子上。这个自发动作被央视解说员评价为“比金牌更闪亮的时刻”。赛事落幕时,组委会收到的547封手写感言中,有23%的台湾选手提到“希望带浙江朋友游览垦丁的珊瑚礁”。正如浙江省体育局负责人在闭幕式所言:“这些少年用浪花写下的日记,终将汇成两岸交流的洪流。”此刻的泳池边,交换队服的少年们已约定:明年海峡对岸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