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湖州绿色蝶变:两山理念20年

时间:2025-07-09作者:百晓生阅读:46分类:本地新闻

  湖州绿色蝶变:两山理念20年

  7月的湖州,青山叠翠,碧水蜿蜒。这座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闻名的城市,正迎来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视觉盛宴。60余家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齐聚于此,用镜头记录下“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湖州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图景。

  光影为笔:记录绿色蝶变的瞬间

  在吴兴区埭溪镇与东林镇的田间地头,摄影记者们的快门声此起彼伏。一组组对比照片尤为震撼:十年前裸露的矿山如今披上绿装,光伏板下是连片的生态农业园;废弃厂房改造的文创空间里,年轻人正用设计诠释“生态美学”。一位参与拍摄的记者感慨:“镜头里的湖州,每一帧都是‘两山’理念的说明书。” 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视觉冲击力,更通过“场景化数据”传递深意——例如东林镇通过循环农业模式,使每亩土地产值提升40%,画面中稻鱼共生的田园,恰是“生态产业化”的生动注脚。

  金融活水:浇灌低碳创新的土壤

  绿色经济的蓬勃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7月4日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将“汇聚力量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在湖州,这套机制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案例:某纺织企业凭借“碳效码”获得低息贷款,将印染车间升级为零排放智能工厂。当地政府以建设“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推动生态价值核算体系覆盖85%的乡镇,让竹林碳汇交易、民宿生态分红等模式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正如一位银行代表所言:“这里的每一笔绿色信贷,都在为‘美丽资本’定价。”

  产业跃迁:从民宿经济到全域生态红利

  如果说早期的湖州实践以民宿经济为突破口,如今的转型则更显系统化。摄影记者们捕捉到这样的画面:安吉的竹产业园里,一根毛竹经过精深加工变成生物基面料,价值翻越20倍;南浔的水乡光伏走廊,既保障了清洁能源供应,又成为网红打卡点。这种“产业生态化”的探索,使得湖州近三年绿色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3%,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率超60%。一位当地企业家指着镜头中的智能温室说:“我们的番茄不用农药,价格是市场的三倍——这就是绿水青山的溢价。”

  媒介共振:让世界看见美丽中国

  这场媒体行动本身亦成为观察绿色传播的样本。摄影研讨会期间,从业者们探讨如何用影像打破环保议题的“距离感”。新华社的一组作品《晨雾中的生态巡检员》引发共鸣:画面中护林员的背影与晨光中的茶山融为一体,暗示守护与收获的辩证关系。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表示:“通过跨媒体协作,湖州经验正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可复制的叙事模板。” 据统计,活动产出的2000余幅作品在社交平台累计触达超亿次,其中30%被国际媒体转载。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回望,湖州的蜕变恰似一个微缩的中国故事。当摄影记者们将镜头对准这里的山水、工厂与笑脸时,他们记录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绿色转型,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胜利——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不再是单选题,而是彼此成就的共生体。正如一位老农在镜头前捧起自家果园的有机桃子时所说:“好生态会‘长’出好日子,这个理儿,咱们湖州人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