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鲁东南地区杨家洼村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里。七十一岁的牛德顺老汉已经麻利地披上那件穿了好些年的深蓝色棉袄,提着装满草料的桶,走向自家后院那座宽敞明亮的钢架结构牛棚。人还没到,棚里十几头膘肥体壮的鲁西黄牛便发出了“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像是在欢迎老伙计的到来。
“来了,来了,知道你们饿了。”牛老汉脸上带着笑意,声音洪亮。他熟练地将精心调配的草料倒入食槽,看着牛儿们争先恐后地吃起来,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满足。这幅人与牛和谐相处的画面,正是牛德顺老汉如今幸福生活最寻常也最动人的一个剪影。
**从“拉饥荒”到“牛满圈”**
说起现在的“牛”日子,牛老汉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的苦时光。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给常年卧病在老伴治病,家里欠下了不少外债,用当地话讲就是“拉了一屁股饥荒”。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转机出现在2003年。村里看牛德顺为人实在,又能吃苦,正好县里有扶持养殖业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就帮他申请了一笔启动资金。揣着那笔在当时看来是“巨款”的两万块钱,牛老汉的手心都在冒汗。他咬牙买回了三头小牛犊,就在自家老屋后面搭了个简陋的棚子,开始了他的养牛生涯。
“那时候啥也不懂,就是凭着一股子蛮劲。”牛老汉回忆,最开始几年,没技术,没经验,牛一生病他就急得满嘴燎泡,只能徒步几里地去请乡里的兽医。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割草、铡草、清理牛粪,一天到晚围着牛转,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想过放弃。“政策帮咱,咱自己更得往上奔!”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支撑着他一步步走了过来。
**“土法子”遇上“新农技”**
变化在悄然发生。近几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知识下乡入户。镇上的畜牧站技术员小刘成了牛老汉牛棚里的常客。一开始,牛老汉对他带来的“科学养殖”那一套还将信将疑,“我养了半辈子牛,还得别人教?”
小刘也不生气,拿着带来的饲料配方和防疫手册,耐心地跟他算经济账:“牛大爷,您看,用这个新配方的饲料,牛长得快,出肉率高,折算下来成本还更低。按时打疫苗,牛不得病,那就省下了药钱,更是保住了本钱啊!”
几次实践下来,牛老汉服气了。以前他凭经验觉得牛吃得多就行,现在才知道营养均衡更重要;以前觉得牛有点小毛病扛扛就过去,现在明白了“防大于治”才是硬道理。他让儿子给自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学会了在微信里向技术员请教问题,甚至还时不时上网看看养殖讲座。
“活到老,学到老。这新农技,真管用!”牛老汉感慨道。他的牛棚也从最初的简易棚,到后来改建的砖瓦棚,再到如今政府补贴建起的标准化钢架棚,通风、采光、卫生条件都大大改善。牛的数量从三头发展到现在的存栏十几头,每年能出栏七八头,效益翻了不止一番。
**“钱袋子”鼓了,“精气神”足了**
养殖上了规模,收入也稳定了。前几年,牛老汉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翻新了家里的老房子,银行里还有了存款。去年,他用卖牛的钱,给儿子在县城付了新房的首付,了却了一桩大心事。
“以前是愁钱,现在是愁怎么把牛养得更好。”牛老汉笑着说。如今,他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但更明显的变化是他整个人的“精气神”。走路腰板挺直了,说话底气足了,脸上的皱纹里都仿佛盛着笑意。
他的生活也规律而充实。每天清晨喂牛、清理牛棚是雷打不动的“早课”。忙完这些,他会泡上一壶浓茶,坐在院子里听听收音机里的新闻。下午,他或是去地里侍弄一下自家的菜园,或是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跟老伙计们下几盘象棋,聊聊家长里短,说说国家大事。傍晚,老伴会做好他爱吃的家常菜,等着他回家。
村里人都说,牛老汉越活越年轻了。他不仅是村里脱贫致富的榜样,还因为热心肠、讲信誉,被大家推选为村民代表。谁家在养殖上遇到难题,他都乐意去指点一二;村里有啥公益事,他也总是积极出头。
**好日子还在后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洁的农家小院。牛老汉坐在院子里,一边择着晚上要吃的青菜,一边看着不远处即将完工的乡村公路。那条路更宽、更平了,据说马上就要通公交车了。
“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他喃喃自语。大儿子在县城开了家小店,专门在网上销售家乡的土特产,生意不错;小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当了老师,前不久刚生了二胎,一家人和和美美。想到这些,他心里就跟喝了蜜一样甜。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话我信!”牛老汉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干!我打算明年再引进两个新品种,把养殖效益再提一提。等路修好了,销路就更不用愁了。”
夜幕缓缓降临,村子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温馨而宁静。牛老汉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朝着飘出饭菜香味的堂屋走去。对于牛德顺老汉而言,这平凡、安稳、充满希望的一天,就是他幸福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他和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一样相信,用自己的双手继续奋斗,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