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在西北苍茫的地平线上,一辆满载图书的越野车正驶过最后一段砂石路。车轮卷起的尘土尚未落定,远处红旗小学的铜铃声已穿透干热的空气。这辆每月定期出现的蓝色越野车,及其后备箱里三千册循环更新的绘本,构成了陇西县十七所乡村学校与外部世界最重要的精神纽带。
驾驶座上的是李哲,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生。2019年春天,这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站在导师办公室门口,婉拒了北上广深多家研究机构的入职邀请。“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的社会学应该在田野中生长。”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三个月后,贴着“移动图书馆”标识的越野车驶出了上海市区,后备箱里装着首批募集的八百册图书。
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王家岭小学的孩子们最初隔着窗框打量这个陌生人。三年级学生赵小桃记得,李老师总穿着沾满尘土的登山鞋,但搬书时特别小心,“他擦书皮的样子,像在给蝴蝶擦翅膀”。李哲的图书漂流系统遵循严格的循环机制:每本书停留不超过两周,每月补充新书,孩子们可以用读书笔记兑换阅读时长。
2021年寒冬的家访改变了项目走向。李哲发现学生杨春燕的读书笔记里反复出现“白大褂”,这个总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的女孩,用煤块在土墙上画满了人体解剖图。“为什么不画绘本里的公主?”面对提问,十二岁的女孩攥着衣角:“阿爷咳了三年,我想知道他的肺怎么了。”
三个月后,越野车后备箱里出现了第一台便携式医疗检测设备。兰州某三甲医院通过远程系统支持这个特殊项目,孩子们的健康档案第一次有了专业记录。2022年儿童节,杨春燕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听了张医生讲的心脏声音,像藏在毛衣里的怀表。”
如今这个命名为“理想之路”的项目已迭代至3.0版本。除了图书与医疗设备,越野车开始搭载VR眼镜——透过这些设备,甘肃山区的孩子看见了南极震动的冰川、故宫飘落的初雪。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今年春天孩子们回赠的礼物:一本厚达二百页的手绘《我们的世界》,每一页都画着他们想象中的外部世界。
“真正的理想主义不是单向奔赴,而是相互照亮。”李哲站在新落成的乡村图书馆门前说。他身后挂着孩子们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常规的大陆板块之外,增添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岛屿:会下绘本雨的云朵岛、长着翅膀的医院岛、结满知识果实的智慧树岛。
夕阳西下时,越野车又将启程。车厢里除了即将流转的图书,还多了许多特别的“货物”——孩子们托他带给下一个学校的画作,当地老师手工制作的教具,以及一位老中医特意包好的止咳草药。“每件物品都承载着双向流动的关怀,”李哲发动引擎时笑道,“这条路从来不是单行道。”
据最新统计,这条蜿蜒在黄土高坡上的“理想之路”已累计服务超过四千名乡村儿童,图书流通量达八万册次,协助二十七名孩子获得专业医疗救助。但数据永远无法完全呈现那些温暖瞬间:当VR眼镜里出现大海时孩子们惊喜的惊呼,收到远方回信时激动的笑脸,还有那个总爱画医院的女孩最新日记里的话——“我学会了‘听诊’这个词,它由‘倾听’和‘诊断’组成,就像李老师既倾听我们的梦想,又诊断知识的饥渴。”
车轮碾过苍茫的黄土,卷起的尘烟在夕照中泛起金辉。在这条没有终点的理想之路上,蓝色越野车正向着下一颗等待点亮的心灵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