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承>正文

古老的戏台上传来阵阵阮乐与琵琶声,台下坐满了从周边村镇赶来的村民

时间:2025-06-20作者:小张阅读:48分类:文化传承

  湖州文化特派员奏响共富和声

  在湖州市丁新村的端午时节,古老的戏台上传来阵阵阮乐与琵琶声,台下坐满了从周边村镇赶来的村民。这场由湖州市文化特派员陆沁凝策划的“庆端午 迎六一”活动,不仅联动老年电视大学、青少年民乐团体,更将非遗戏曲与现代民乐巧妙融合。正如一位村民所言:“以前觉得传统艺术离我们很远,现在它们就在家门口上演。”这一幕,正是湖州77名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的缩影——他们如同文化的“毛细血管”,将艺术养分输送到城乡末梢。

  文化特派员的桥梁作用

  作为浙江省“艺术乡建”工程的重要抓手,湖州文化特派员制度创新性地解决了文化资源“悬浮”问题。这些特派员多来自高校、文艺院团等专业机构,如音乐学院教师陆沁凝,既掌握专业技艺,又深谙基层需求。他们通过调研梳理出“需求清单”,将分散的文化资源重新整合:老年大学的银发合唱团与青少年民乐团同台演出,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开进村社祠堂,城市美术馆的流动展览落户乡镇文化站。2024年以来,这种“精准滴灌”模式已开展1300余场活动,相当于每天有3.5场文化服务在湖州某处发生,惠及群众超20万人次。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在长兴县紫笋茶产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福年的制茶技艺展示总吸引着大批游客。文化特派员敏锐捕捉到这一现象,将其升级为“非遗+旅游”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不仅能观摩唐代古法蒸青技艺,还可参与采茶、炒制。这种转变折射出特派员工作的深层价值——他们不是简单“送戏下乡”,而是培育地方文化内生动能。正如湖州市文联提出的“民俗里的湖州”理念,特派员们抓住端午、中秋等节庆的“情感溢价”,将民俗活动转化为可持续的IP:丁新村的端午民乐会固定为年度盛事,安吉白茶采摘季衍生出茶道研学路线。

  构建全域文化生态圈

  文化服务的普惠性需要系统性支撑。湖州文旅部门以特派员为节点,串联起“政府-机构-村社-民众”的四维网络。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如晋叔艺校等场地资源;文艺团体输出专业内容;村社组织负责落地执行;民众反馈形成需求闭环。这种模式如同搭建“文化立交桥”,让资源流动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参与特派员项目的社区,其文化设施使用率普遍提高40%以上,部分村落甚至自发组建起文艺团队。在“半部书画史”的湖州,文化正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街头巷尾——吴昌硕故里的农民画培训班、赵孟頫纪念馆周边的书法角,都是特派员播下的种子。

  国际视野下的文化赋能

  当紫笋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时,文化特派员迅速将其转化为国际传播素材。他们组织双语非遗讲解员培训,在涉外活动中融入茶道展演。这种“在地性全球化”实践,让湖州的“丝茶笔瓷”四大文化标识焕发新生。特派员项目还吸引海外艺术家驻留创作,如德国音乐家与本地阮乐团的跨界合作,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文化注入创新基因。正如湖州市文旅局负责人所言:“文化惠民不仅要覆盖最后一公里,更要打开通向世界的一扇窗。”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湖州文化特派员制度已展现出多维价值:对民众而言,它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对文化工作者,它提供了实践舞台;对政府,它成为衡量文化治理能力的标尺。当陆沁凝们带着阮琴行走在乡间时,他们不仅传递着《彩云追月》的旋律,更奏响了文化共富的和声。在这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城市,文化服务正从“云端”真正落到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