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樟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在一间传统的日式茶室里,水壶在炉上发出轻微的嘶鸣,穿着和服的女子跪坐在榻榻米上,手指轻抚茶筅,动作如行云流水。这一幕,来自日本导演大森立嗣的电影《日日是好日》,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关于时间、生命与文化的沉思之旅。
影片改编自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随笔集,由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主演,这也是她生前最后一部重要作品。电影讲述了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典子,在母亲的建议下开始学习茶道。起初,她对茶道繁琐的礼仪和重复的动作感到枯燥和不解,甚至多次想要放弃。然而,在老师的引导和岁月的沉淀中,她逐渐领悟到茶道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好日子,哪怕它充满风雨或平淡无奇。
《日日是好日》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商业片,而更像是一幅用时光细腻描摹的水墨画。导演大森立嗣以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镜头,捕捉茶道中的每一个细节:沏茶时水流的声音、茶碗转动的角度、和服袖口拂过席面的瞬间。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重复与积累中逐渐被赋予深意。正如树木希林在片中反复强调的那句禅语“日日是好日”,它不是一句乐观的口号,而是一种对生命全然接纳的态度——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影片中,典子经历了大学毕业、求职失败、恋爱分手、亲人离世等一系列人生起伏。她曾一度迷失方向,却在茶室里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茶道对她而言,不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修心的方式。二十四年的学茶生涯,让她终于明白,茶道的真谛不在于“完成”,而在于“体会”;人生的意义也不在于追逐目标,而在于感受当下。
树木希林的表演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灵魂。她饰演的茶道老师严谨而不失温和,沉默却充满智慧。镜头前的她,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举重若轻,仿佛早已与茶道精神合而为一。尤其是在影片后半段,当她缓缓说出“即使今天发生了难过的事,也要相信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时,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包容,让人不禁动容。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演员在电影上映前已离世,使得《日日是好日》成为她留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
除了深刻的人生主题,影片也是一次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茶道、和服、庭院、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象……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静谧而丰盈的美学世界。导演并没有刻意将传统文化符号化,而是让它们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种活着的、呼吸着的生活方式。
《日日是好日》自2018年在日本上映后,先后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等多个奖项,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观影热潮。不少观众表示,这部电影让他们重新思考生活的节奏与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焦虑和目标驱动,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日日是好日》恰恰提供了一种反向的思考——或许幸福不在于拼命追逐未来,而在于珍惜每一个当下,无论那是怎样的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雨水节气听雨,夏日时节感暑”的台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的哲学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也让中国观众感到分外亲切。事实上,电影在中国的艺术院线放映时,许多场次座无虚席,不少人观影后久久不愿离去,仿佛刚从一场冥想中醒来。
如果说电影有什么“故事情节”,那可能就是时间本身。二十四年的时光在镜头上静静流淌,典子从迷茫的青年步入沉稳的中年,茶室外的梅树花开花落,世界悄然而变,唯有茶道中的那份专注与宁静永恒不变。这或许正是《日日是好日》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一种视角;不给予安慰,只给予陪伴。
走出影院,外面的世界依然车水马龙。但或许会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会想起电影里那间安静的茶室,想起雨水从屋檐滴落的声音,想起树木希林慈祥而深邃的目光。然后默默告诉自己:今天,也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