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州市某商业区发生一起网约车纠纷事件,涉事司机因交通规则限制未在乘客指定禁停区域停车,双方争执后司机取消订单。乘客以“未按约定提供服务”为由滞留车内长达数小时,导致车辆违停并堵塞交通。事件经市民拍摄上传网络后,引发对司乘责任划分及行业规范的热议。
争议焦点:责任如何界定?
司机责任争议
司机主张因乘客指定上车点为禁停区域,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需合规停车,且已提前沟通变更上车点。但《民法典》第810条要求公共运输承运人不得拒载合理需求,有律师指出司机单方面取消订单或存在瑕疵。
乘客行为争议
乘客滞留车辆的行为被指超出合理维权范畴。类似杭州案例中,乘客因拒不下车被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行政拘留。法律界人士强调,即便服务纠纷未解决,强行占用车辆亦涉嫌侵犯他人财产权。
市民呼声:亟需细化行业规则
事件折射出网约车服务中的多重隐患,市民呼吁从以下方面完善管理:
平台规则模糊性:需明确“无责取消订单”的具体情形,如变更上车点距离标准、司机拒载的合法事由等;
应急处理机制:建议平台增设实时人工调解功能,避免矛盾升级;
信用体系建设:应建立司乘双向评价机制,对恶意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专家建议与官方回应
行业专家指出,网约车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需承担更高管理责任。中国法学会专家建议:平台应对司机资质加强审核,并通过技术手段(如实时录音定位)留存纠纷证据。湖州市交通管理部门表示,正联合网约车平台研究制定本地化服务标准,拟推出“违停区域自动识别提示”功能,减少类似争议。
结语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中的规则滞后问题。如何在保障司乘权益与维护公共秩序间寻求平衡,仍需法律、行业与公众的持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