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突袭的周末傍晚,北京东城区一家老影院门口排起长队。观众们搓着手、呵着白气,目光却齐齐投向海报——黑白背景上,一对母女背对而立,眼神却向着同一方向。这是电影《母与女》首映日的现场,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宏大特效的作品,却在这个冬天掀起了意想不到的波澜。
“我们想探讨的是中国式亲情里那些从未被言说的部分。”导演林薇在映后交流时这样说。这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女导演用镜头切开了一个横跨三十年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纺织女工周玉兰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女儿小雅,却在下岗潮中失去工作;而2023年,已成为职场精英的小雅,在面对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现实时,不得不重新审视那段充满误解的成长岁月。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场长达七分钟的无对白戏。镜头在1998年暴雨中骑自行车送女儿看病的母亲,与2023年在医院为母亲擦拭身体的女儿之间来回切换。雨声、呼吸声、医疗器械的滴答声交织成情感的漩涡。“那段戏我们拍了二十七条,”饰演中年周玉兰的金鸡奖得主赵梅告诉记者,“到最后我已经分不清自己是赵梅还是周玉兰,只觉得有无数中国母亲在我身体里哭泣。”
年轻演员林晓曦饰演的女儿小雅则呈现了另一种挣扎。从叛逆青春期到中年危机,她将女儿对母亲“既想逃离又渴望回归”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拍摄期间我经常给母亲打电话,说了很多平时不会说的话。”林晓曦坦言,“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与母亲的关系。”
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看似小众的文艺片在上映第三天便实现票房逆袭,单日票房突破三千万。各大社交平台上,观众自发发起“带妈妈看电影”的活动,无数人晒出与母亲的合影和观影感悟。“看完电影我抱着妈妈哭了十分钟”,这条点赞超五十万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哲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母与女》触动了社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当传统的家庭模式发生变化,当老龄化社会来临,如何重新定义亲情成为全民课题。”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空巢老人比例超过50%,这部电影恰如其分地击中了时代的情感软肋。
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影片的成功在于其克制与真诚:“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只有日常生活里的细碎波折。正是这种真实让观众看见了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处母亲认不出女儿的镜头,与开头女儿不记得母亲生日形成微妙呼应,这种叙事上的精巧设计让许多观众表示“想二刷发现更多细节”。
夜幕深沉,影院散场的人流渐渐稀疏。一对母女站在海报前合影,年迈的母亲为女儿整理围巾,女儿轻轻握住母亲苍老的手。这个冬夜,无数这样的瞬间正在城市各个角落发生。正如导演林薇所说:“电影终会散场,但母与女的故事永远都在续写。我们只是想用光影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做一个注脚。”
据院线方面消息,《母与女》排片率已从首日的6.7%上升至18.3%,很多观众表示需要提前两天购票。这个冬天,一部关于爱与记忆的电影正温暖着无数心灵,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真正打动人的,从来都是最朴素的情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