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由东京电视台推出的深夜剧《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悄然走进公众视野。该剧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歌川泰司的同名漫画作品,以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段充满创伤却又饱含希望的亲情故事。自开播以来,不仅在收视率上表现稳健,更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治愈系黑马”。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讲述了主角泰司从小到大长期遭受母亲冷暴力与言语羞辱,却始终渴望获得母爱的真实故事。泰司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否定、被排斥,甚至被母亲称为“废物”,但他依然默默努力,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尤其是烹饪——接近母亲。剧中多个场景刻画了泰司一边流泪一边为母亲做饭的情节,让不少观众直言“揪心却忍不住看下去”。
该剧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冷静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呈现家庭关系中的阴暗与温暖并存的复杂性。母亲的角色也并非单一的反派形象,剧中逐渐揭示出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与无奈,使得人物更具层次,也更引发观众对“原生家庭”问题的反思。
制作人平川雄一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一道光,照亮那些曾在家庭中感到孤独与无助的人。“我们并不是要批判父母,而是想通过泰司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即使不被理解、即使被讨厌,你也值得被爱,也值得拥有自己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男主角泰司的年轻演员井上瑞辉表现出色。他以细腻而富有张力的演技,将泰司内心的挣扎、绝望与希望层层展开,很多观众评价其“一个眼神就让人心碎”。而饰演母亲的实力派演员田中裕子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既令人愤怒又令人怜悯的复杂形象。
自2月初开播以来,该剧连续数周登上日本社交平台热门话题榜单。不少观众留言表示,自己在看剧过程中数次落泪,甚至想起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总是习惯把家庭想象成温暖的港湾,但很多时候,家也是一个充满无声伤害的地方。”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观众这样写道。
除了情感共鸣,该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对家庭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议题的关注。心理学家岡村真奈美指出,像剧中母亲长期贬低、忽视、嘲讽孩子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情感虐待,其对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比身体虐待更为深远且隐蔽。“很多人一生都在努力治愈童年,这部剧让更多人意识到言语和态度也是一种暴力。”
而在剧情之外,原著作者歌川泰司的真实故事同样令人动容。他在漫画后记中写道:“我把这些画下来不是为了责怪母亲,而是为了与自己和解。”如今已中年的歌川曾长达十年与母亲断绝联系,最终通过绘画与写作实现了自我疗愈。他的经历也让许多读者感受到“与过去告别”的勇气。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或强行大团圆结局,而是在缓缓叙述中传递出一种信念:我们可以承认伤害的存在,同时选择不被定义、不被束缚。正如泰司在剧中一次又一次走进厨房,为自己和母亲做饭的场景所象征的——食物成为他表达爱与尊严的方式,也成为他走出阴影的起点。
目前,该剧已播出完毕,但关于家庭关系、亲子创伤与自我重建的讨论仍在持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非营利组织借此呼吁更加关注家庭情感健康,提倡早期心理干预与支持机制。一部看似小众的剧集,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撬动更深层的社会对话。
或许,每个人都能从泰司的故事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无论是那个渴望被认可的孩子,还是那个在爱中笨拙前行的大人。而所谓成长,可能就是终于明白:母亲或许不够好,爱或许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自己、如何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