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吴兴区道场乡的鲈鱼塘边,养殖户沈林方正忙着投放新一批鱼苗,他脸上的笑容藏不住

时间:2025-06-16作者:小磊阅读:81分类:本地新闻

  湖州'农立方'重构农业产业链

  在吴兴区道场乡的鲈鱼塘边,养殖户沈林方正忙着投放新一批鱼苗,他脸上的笑容藏不住:“供销社的‘一条龙’服务,让我们敢放手干了!”这番感慨背后,是湖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供销为农服务新模式——“农立方”的落地成效。这一创新模式正以系统性服务重构传统农业产业链,成为浙江探索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鲜活样本。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赋能:供销服务的“湖州解法”

  传统农业面临的生产资料采购难、技术应用滞后、销售渠道狭窄等痛点,在湖州的改革中被精准破解。供销部门整合农资供应、技术指导、金融支持、市场对接等环节,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闭环”。以沈林方的鲈鱼养殖为例,从优质鱼苗选育、智能化投喂设备安装,到对接生鲜电商平台,均由供销系统提供标准化服务方案。这种“轻装上阵”的体验,让农户从“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发展”。

  浙江省供销社党委书记邵峰强调,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普惠为农服务切入,逐步展开全产业链创新”。湖州实践恰好印证了这一思路——通过统一服务标准、健全服务机制,将分散的农业资源拧成一股绳。例如在农资配送环节,依托供销网络建立的县域仓储中心,使化肥、饲料等物资配送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15%,相当于为每户农民省下一台小型播种机的投入。

  政策基因与技术引擎的双重驱动

  湖州创新的深层逻辑,与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行动计划》提出的“全链条普及信息技术”,在湖州体现为物联网监测鱼塘溶氧量、无人机巡塘等场景应用。这些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示品,而是通过供销服务体系转化为农户触手可及的生产工具。

  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强化现代农业服务支撑”的要求,在地方层面被具象化为“农立方”的三维架构:横向联合涉农单位形成服务联盟,纵向贯通省市县乡四级网络,深度嵌入数字技术重构服务流程。这种“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犹如为农业现代化安装GPS导航系统,既明确方向又动态优化路径。

  标准化服务背后的制度创新

  区别于传统帮扶措施的碎片化特征,湖州模式建立起可复制的服务标准体系。在吴兴区试点中,供销社为不同经营主体定制“服务清单”,像“菜单点菜”一样提供21项标准化服务选项。养殖户选择水质检测服务后,48小时内即有专业团队携设备上门,检测报告同步录入省级农业大数据平台。这种“响应式服务+数据沉淀”机制,既解决当下问题,又为长期产业决策积累依据。

  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还体现在风险共担机制上。针对农户最担心的市场波动,供销系统引入“保底收购+溢价分成”模式。当鲈鱼市场价格低于约定水平时,按保底价收购;超出部分则按比例返还农户。这种设计如同给农民收入装上“安全气囊”,2024年试点区域农户平均增收达23%,远高于传统模式下的增长水平。

  从地方实践到全国样本的升级路径

  湖州经验的启示在于,现代农业服务需要打破“供销社只卖化肥”的刻板印象。其创新本质是通过组织体系重构,将分散的农业服务需求与供给高效匹配。浙江省供销社提出的“构建全国最优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目标,正在这些具体实践中获得注解——当技术服务像快递一样可追踪、金融支持像扫码支付一样便捷、市场对接像电商购物一样透明,农业才能真正融入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湖州模式中蕴藏的“服务标准化、手段数字化、主体组织化”三重密码,或将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正如道场乡鱼塘边新安装的传感器,看似微小的创新触点,正连缀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