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晚风裹挟着茶香拂过赣南丘陵,江西省兴国县白石村的古戏台上,一盏盏灯笼渐次亮起。台下,村民们搬来竹凳、摇着蒲扇,目光聚焦于即将开演的舞台。今晚,这里将上演一场特殊的新编山歌剧——《幸福山歌》。
《幸福山歌》并非传统剧目的复刻,而是一次源于泥土的创作。三年前,当地文化馆干部刘晓燕带领创作组走访了十七个乡镇,收录了百余首濒临失传的客家山歌小调。“老人们唱着唱着就哭了,他们说这些歌里藏着祖辈的汗水和笑声。”刘晓燕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采风故事:94岁的李奶奶用颤抖的嗓音哼唱1930年代的送红军调子,深山养蜂人即兴编唱的四句头山歌,还有圩市上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腔……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音律碎片,最终凝聚成两个小时的全新剧目。
剧目主线围绕三代山歌传承人的故事展开。第一幕中,老歌手秉烛夜传艺,蜡染布幕投影出蜿蜒的梯田;第二幕,外出务工的青年带着无人机回乡,用现代科技记录祖母的歌谣;最终幕,留守儿童合唱团站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将古老调式填入描写电商创业的新词。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尾声——演员们走下舞台,领着全场观众齐声高唱改编版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新歌词唱的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光伏板映蓝了天,百香果甜透了心……”
这种互动模式源于当地独特的“圩日对歌”传统。制作人陈志强解释道:“我们不要单向的表演,而是要重现客家聚落以歌代话、即兴应答的交流场景。”为此,他们在每场演出后增设“山歌擂台”,邀请民间歌手登台竞技。令人惊喜的是,原本设计的半小时对歌环节常常延至一个多小时,果农用山歌推销自家脐橙,村支书用山歌讲解医保政策,甚至有两对青年通过对歌相恋——这些真实故事又被创作组编入后续版本中。
《幸福山歌》的传播方式也充满乡土智慧。县融媒体中心开发了“扫码听山歌”小程序,印着二维码的红色歌单张贴在村头小店、公交站台。更妙的是“山歌快递”计划——志愿者将演出录音制成光盘,连同山歌歌词红册子一起送进深山独居老人家中。87岁的五保户张大爷收到这份特殊礼物后,让邻居帮忙录了一段自己演唱的《采茶歌》回赠,“我也要给你们快递一首歌!”
这股山歌热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白石小学将山歌纳入音乐课,孩子们用方言演唱的《月光光》登上省级少儿春晚;本地旅行社推出“山歌寻根之旅”,带领游客体验采茶对歌;甚至兴国鱼丝制作技艺传承人也借鉴山歌旋律,创作了朗朗上口的广告歌:“一缕鱼丝长又长,牵来四海客商帮……”
夜幕深沉,戏台上的演出已近尾声。老中青三代演员手挽手唱起主题曲:“青山不老歌不停,幸福日子唱出来……”台下,银发老人跟着节奏轻叩竹椅,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孩子们在人群间隙追逐嬉戏。月光洒在斑驳的砖墙上,那上面还留着半个世纪前的标语——“大力繁荣群众文艺”。时空在这一刻交错叠合,唯一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始终嘹亮的歌声。
据文化站统计,该剧目前已巡演近百场,衍生出采茶版、校园版、社区版等不同版本,收集民间反馈歌词三百余条。这些从田埂间生长出来的旋律,正带着泥土的芬芳,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