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迎来平安建设历程中的又一高光时刻——在浙江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湖州以连续18年蝉联“平安市”的卓越成绩,被授予“二星平安金鼎”。这一荣誉不仅是浙江省平安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更标志着湖州在基层治理、风险防控、社会稳定等领域迈入了全国前列。

一、从“连冠”到“加星”:平安湖州的进阶之路
“金鼎”背后的18年坚守
自2007年首次获评“平安市”以来,湖州以“防为主、防为上”的治理理念,将平安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过去一年,湖州实现平安建设“十五连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夺鼎加星专项行动”,最终捧回象征最高水平的“二星平安金鼎”。这一历程如同攀登阶梯,每一步都需精准施策:全市14.3万家单位场所的隐患动态清零、268.9万户籍人口的矛盾分层化解、340万条标准地址的精细管理,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安全网”。

数据赋能的“平安密码”
湖州的平安建设不仅依靠人力深耕,更依托技术革新。以3949名专职网格员为“触角”,湖州构建了“风险防控一张图”,将人口、场所、事件等数据实时落图研判,形成“市-县-乡”三级贯通的智能治理中枢。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数字神经”,让风险预警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干预”。例如,某社区通过平台发现独居老人异常活动数据后,网格员10分钟内上门排查,成功避免了一起意外事故。

二、创新实践: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
“1+N”平台:打破治理的“孤岛效应”
针对传统治理中部门协作不畅、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湖州创新打造“1+N”平安法治平台。“1”是集成指挥、研判、调度功能的市级治理中枢,“N”则涵盖矛盾调解、应急响应、公共法律服务等多元场景。这一模式被列入“2024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其核心在于“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市民通过一个入口提交诉求,系统自动分发至相关部门,办理效率提升60%以上。

共建共治共享:市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在湖州,平安建设不仅是政府职责,更成为全民行动。市委书记陈浩在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湖州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共建凝聚合力、用共治破解难题、用共享提升获得感。”这一理念已落地为“美丽小区”创建、“平安驿站”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例如,吴兴区试点“楼道议事会”,居民自主协商解决停车难、噪音扰民等问题,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超95%。
三、迈向“更高水平”:平安湖州的新蓝图
“三大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根据最新部署,湖州将聚焦三大领域攻坚:
风险防控“清源行动”:针对电信诈骗、安全生产等高频风险,推行“一风险一专班”机制,确保重大隐患限期销号;
基层治理“强基工程”: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全覆盖,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数字法治“提质计划”:升级“1+N”平台算法模型,探索AI辅助决策系统,让预警响应速度进入“秒级时代”。

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保驾护航
平安建设与绿色发展在湖州实现深度融合。在安吉县,生态警务室将山林巡逻、水质监测纳入网格管理;在南太湖新区,环保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已化解涉企环境争议127起。这种“平安+生态”的双重保障,正助力湖州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典范。
结语:平安,一座城市的温度与高度

从“二星平安金鼎”到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湖州用18年诠释了“长治久安”的深层逻辑——它不仅是数据报表上的达标,更是市民深夜独行的安心、企业投资兴业的信心、游子归乡触景的暖心。正如市委书记陈浩所言:“平安建设只有进行时,我们要让每一位湖州人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在这片江南沃土上,安全与幸福正成为最生动的城市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