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林业科技助力绿色共富
近日,湖州市林学会凭借其在林业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浙江省科技社团助力共同富裕案例名单,成为全省林业系统内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项目。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湖州林业工作者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标志着以生态价值转化为核心的“绿色共富”模式得到省级层面的高度认可。
林业科技赋能: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升级
湖州市林学会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科技—产业—民生”的闭环链条。通过整合中国林学会湖州服务站的专家资源,项目团队针对安吉竹海、长兴杨梅等特色产区开展技术攻关。例如,长兴县连续八年推广的“杨梅险”,通过气象指数保险与种植技术改良结合,将梅农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率降低42%,相当于为每户梅农年均增收1.2万元。这种“保险+科技”的双重保障机制,被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给杨梅树穿上防弹衣”。

在生态脆弱区,学会推动的“林地碳汇交易”试点则另辟蹊径。通过精确测算毛竹林固碳能力,将碳汇指标打包纳入浙江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2024年就促成交易额超800万元,这笔资金直接反哺给参与生态管护的村民,实现“呼吸也能赚钱”的奇效。
跨域协作机制:破解产业融合难题
项目的另一亮点是首创“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模式。借鉴诸暨市东和乡获得千万级省补资金的经验,湖州以林学会为纽带,串联起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力量。在吴兴区妙西镇,由学会牵头组建的“林下经济联合体”,整合了23家专业合作社的分散资源,统一开发林药、林菌等复合种植体系。数据显示,这种集约化运营使土地利用率提升60%,农户参与分红比例达85%,较传统模式增收3倍以上。

针对海岛、山区等特殊地貌,项目还吸收了洞头区“林业共富综合体”的海岛经验,在南太湖新区开展适应性改造。例如利用太湖沿岸芦苇荡资源,开发芦苇工艺研学基地,带动200余名转产渔民转型为生态讲解员,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8万人次,相当于为每户新增一个“不下水也能丰收”的就业岗位。

政策杠杆效应:从地方实践到省级标准
湖州市林学会的成果并非孤立存在。早在2023年,湖州“组团式未来乡村建设”就已被列为全市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此次林业项目的入选进一步验证了政策延续性。学会通过《林业科技惠农白皮书》等成果,将试点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其中“竹林碳汇计量方法”“杨梅产业链风险防控指南”等6项技术规程,已被纳入2025年浙江省林业共富试点任务评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政策外溢效应正在显现。南浔区依托学会搭建的“数字林长”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监测,实现林业资源动态管理。这套系统使盗伐案件查处效率提升70%,同时为全省林业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湖州样本”。

未来展望:绿色共富的湖州范式
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州市林学会计划将服务范围从单一产业向全域生态延伸。据透露,2025年下半年启动的“西塞山生态银行”项目,拟将森林康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元功能纳入价值核算体系,目标是通过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实现全市林业资源资产化率突破50%。

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村干部所言:“过去我们砍树卖钱是‘杀鸡取卵’,现在学会带我们学会‘养鸡生蛋’。”这场由科技驱动的绿色变革,正让湖州的每一片山林都成为共同富裕的活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