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湖州政企恳谈会推动集成电路产教融合

时间:2025-07-03作者:纪晓岚阅读:7分类:热点资讯

  湖州政企恳谈会推动集成电路产教融合

  湖州政企恳谈会再启:第138期聚焦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以常态对话激活发展动能

  7月2日上午,德清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亦平主持召开了第138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此次会议以“聚焦科技型企业,推动集成电路行业产教深度融合”为主题,吸引了8位企业家代表参与,县领导及高新区领导曹根荣、朱国忠等共同列席。同一日,南浔区也同步召开恳谈会,区长杨国志围绕“力推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主题,与6家企业负责人展开对话。这两场会议不仅是湖州政企常态化沟通的缩影,更是当地将企业诉求转化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实践。

  常态化的“周周见”机制:从形式到生产力的跨越

  自2022年6月8日创设以来,湖州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已坚持两年,累计举办706场,覆盖5298位企业家,收集交办问题6849个,解决满意率高达99.55%。这一机制被湖州市委书记陈浩称为“周三恳谈会”——“做虚了是形式主义,做实了是生产力,做久了是竞争力”。每周三的固定会期,如同为政企关系安装了一台“永不停歇的调节器”,确保问题不积压、沟通不断档。

  以第138期为例,会议直击集成电路行业的人才痛点。一位参会企业代表提出:“高校培养的芯片设计人才与产业需求存在‘错配’,学生实操经验不足。”陈亦平现场要求教育、人社部门与本地院校对接,推动课程改革与企业实习基地共建。这种“点单式”响应,让企业感受到“说了不白说”的实效。

  行业痛点与政策靶向:产教融合如何破局

  集成电路作为湖州重点布局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恳谈会上,企业家们普遍反映: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难、职业院校培养周期长、校企合作落地慢。对此,高新区领导朱国忠提出“三个一”方案:一套定制化培训教材(联合企业编写实战案例)、一批双师型教师(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一个共享实验室平台(政府补贴设备投入)。

  南浔区的平行会议则展现了另一种解题思路。某新能源企业提出项目审批流程冗长,杨国志当场承诺推行“预审代办制”,由专人提前介入材料审核,将审批时间压缩30%。两场会议虽主题各异,但核心逻辑一致: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将企业“需求清单”转化为“政策清单”。

  从个案到生态:恳谈会如何塑造湖州竞争力

  湖州的经验表明,政企沟通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单个问题,更在于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例如,某半导体企业通过早期恳谈会反映融资难,后续获得了湖州银行量身定制的“知识产权质押贷”;另一家材料公司提出的物流成本问题,直接促成了保税物流中心的规划落地。这些案例如同“经济毛细血管的疏通术”,逐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湖州通过市区县三级联动(市级89场、区县617场),避免了“上头热、下头冷”的执行断层。德清县第138期会议结束后,组织方还建立了“问题闭环管理台账”,要求责任部门48小时内反馈初步方案。这种“快反机制”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结语:对话的温度与发展的刻度

  当5298位企业家的声音被听见、6849个问题被化解,湖州证明了一种可能性:政府的“服务型角色”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对话实现共赢。正如一位参会者所言:“在这里,政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摸得着的工具箱。”未来,随着产教融合等议题的深化,湖州的“周三之约”或将书写更多从恳谈到行动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