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深夜的影院散场通道里,人群缓缓移动,许多人的眼眶还泛着红。刚看完纪录片《我们的黄金年代》的观众们不像寻常商业片放映结束后那样喧闹议论,而是陷入一种默契的沉默,仿佛仍被影片中那个热气腾腾的时代紧紧包裹着。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特效加持的作品,自国庆档上映以来,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持续不断的自发推荐浪潮,成为一匹意料之外的黑马。
影片导演李明远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纪录片工作者,他用三年时间走访了全国十七个城市,收集了超过八百小时的影像素材。镜头对准的不是宏大叙事中的标志性事件,而是普通中国人藏在箱底的老照片、抽屉里的旧日记本以及记忆深处的个人故事。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到新世纪到来的二十余年,被李明远称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原乡”。
在东北某老工业区的放映现场,老工人赵卫国看着银幕上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机床厂劳动竞赛场景,泪水无声滑落。“那时候我们班组连夜攻关技术难题,累了就睡在车间长椅上,谁都没想过加班费这个词。”影片中,年轻时的赵卫国戴着大红花站在劳动模范领奖台上,笑容灿烂如朝阳。如今工厂早已改制,但他说:“那个年代给我们最宝贵的不是物质,而是一股相信双手能改变命运的劲儿。”
《我们的黄金年代》没有回避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镜头记录了下岗工人在菜市场重新支起的修鞋摊、第一批个体户在夜市摆摊时的手忙脚乱、知青返城后挤在亭子间苦读的身影。这些影像资料许多来自民间捐献的家庭录像,画质粗糙却充满生命力。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研讨会上,社会学家王教授指出:“影片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匮乏中创造丰盛、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当下社会急需回溯的精神资源。”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看似怀旧的影片在年轻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95后观众陈小姐在影评网站写道:“原来父母辈的青春如此炽热!他们跳迪斯科、办诗社、组乐队,比我们想象的更摇滚。”许多年轻人带着父母二刷影片,两代人在观影后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交流。在上海某影院举办的特别场中,出现了子女陪父母、孙辈陪祖辈同看的景象,有些家庭甚至翻出老相册边看边讲家族故事。
影片的音乐设计也别具匠心。没有使用现成的怀旧金曲,而是请来民间艺术家采集那个年代的工厂噪声、学校钟声、集市叫卖声,编织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声音蒙太奇。片尾曲《时光啊你慢些走》由普通观众合唱完成,录制过程本身就成为一场跨越代际的音乐行为艺术。
随着口碑发酵,《我们的黄金年代》排片率从最初的不足3%逆势上扬至15%,很多场次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院线经理表示这种情况多年未见:“通常纪录片排片很少,但这次很多观众专门来问,还有企业包场组织员工集体观看。”
影评人指出,该片的成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当人们经历过物质极度丰富的时期后,反而开始追寻精神上的充实感。影片中那群年轻人在简陋条件下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对文化生活的高度热情、对未来的无条件乐观,形成了特殊的情感冲击力。
目前影片已启动全国巡展计划,将深入中小城市放映。导演李明远表示,他正在收集更多民间影像资料,计划建立数字博物馆:“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这些记忆碎片共同拼贴出的,才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精神图谱。”
散场灯光亮起,新一批观众走进影院。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九十分钟里,穿越时光隧道遇见父辈的青春,也在那些发光的脸庞上照见自己寻找的方向。或许正如影片结尾的那行字幕所写:“黄金年代从未远去,它活在每个认真生活的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