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伯渝的身影出现在大银幕上时,影院内静得能听见呼吸声。这位失去双腿的攀登者,正用一双钢铁假肢,在冰裂缝纵横的冰川上艰难前行。每一步,金属与冰雪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镜头拉近,他花白的鬓角凝结着冰霜,黝黑的脸庞被高原紫外线灼得发红,唯有眼神锐利如鹰,紧紧盯着云雾缭绕的峰顶。
这是纪录片《无尽攀登》中的一幕。影片记录了中国无腿登山家夏伯渝历经四十三年煎熬,五次冲击,终于在六十九岁高龄以残疾之躯站上世界之巅的真实故事。这不是虚构的英雄传奇,而是一个普通人在命运残酷玩笑面前,用生命书写的执着与热爱。
故事要回溯到1975年。时年二十六岁的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队员,首次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就在距离顶峰仅二百余米时,他们遭遇猛烈暴风雪,被迫下撤。更致命的打击发生在回程途中。一名藏族队友体力透支,丢失了睡袋。年轻的夏伯渝仗着身体素质好,人称“火神爷”,将自己的睡袋让给了队友。那一夜,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吞噬了他的双脚。医生诊断:冻伤坏死,必须截肢。
“我记得醒来后,第一件事是摸我的腿。”夏伯渝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手心传来的空荡感让他瞬间跌入深渊。梦想才刚刚启航,人生却仿佛已经触底。一名登山者失去了双腿,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他曾一度陷入绝望,直到一位德国假肢专家告诉他:“你装上假肢,不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还能继续登山。”
这句话,像一粒火种,重新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从此,夏伯渝踏上了一条常人无法想象的“无尽攀登”之路。康复训练的痛苦远超想象。初次佩戴假肢,残端被硬邦邦的接受腔磨得血肉模糊,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进行至少十个小时的力量训练、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负重深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将自己锤炼得比许多健全人更强壮。
然而,命运似乎总在考验他的决心。2013年,他做好了充分准备,计划次年重返珠峰。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却让尼泊尔政府取消了全年所有攀登活动。2014年,他终于抵达大本营,却又遭遇尼泊尔史上最严重的冰崩事故,十六名夏尔巴向导遇难,攀登再度中止。2015年,他第三次出发,却在攀登途中遭遇强烈地震。那时地动山摇,巨大的冰塔在身后轰然倒塌,他死里逃生,珠峰梦想再次搁浅。
最大的打击来自2016年。那一次,他距离顶峰仅剩九十四米。站在“世界之窗”,伸手仿佛就能触到天空。然而,一场暴风雪骤然降临。向导看着他,沉重地说:“夏老师,我们必须下撤。”那一刻,他望着近在咫尺的峰顶,泪水夺眶而出。他已经六十七岁了,这很可能将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我自己一个人,我宁愿为梦想死在上面。但我身边还有五个年轻的夏尔巴向导,他们的生命同样珍贵。”他毅然转身,选择了回头。
下山后,医生告诉他一个更残酷的消息:因长时间超负荷运动,他患上了血栓。医生严正警告:“绝不能再去高原,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梦想似乎被彻底判了死刑。但夏伯渝没有放弃。他积极配合治疗,重新调整训练方案,用更科学、更艰难的方式准备着。他说:“我心里那团火,从来就没熄灭过。”
转机出现在2017年。尼泊尔政府正式规定,残疾人也可以申请攀登珠峰许可证。2018年5月8日,六十九岁的夏伯渝第五次从珠峰南坡大本营出发。这一次,路途同样凶险。通过著名的昆布冰川时,他必须依靠向导的帮助,用腋杖和冰镐保持平衡,在横跨深渊的铝梯上一点点挪动。假肢无法感知脚下的情况,每一步都踩在生死边缘。暴风雪、缺氧、极寒不断消耗着他的体力。
5月14日清晨,北京时间八点三十一分,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夏伯渝用假肢稳稳地站在了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点八六米的珠穆朗玛峰顶端。他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巨大的喜悦和酸楚冲击着心脏,让他泣不成声。四十三年的坚持,五次的生死考验,在这一刻全部得到了回报。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依靠假肢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也是人类历史上从南坡登顶珠峰最年长的残疾人。
《无尽攀登》的镜头语言极其克制,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夸张的解说,只是平静地跟随、记录。正是这种真实,赋予了影片撼人心魄的力量。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而是一个血肉丰满、会疲惫、会恐惧、也会在失败后痛哭的普通人。他的伟大,正源于这种普通——面对绝境,谁都会痛苦绝望,但选择一次次站起来,向着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前进,这份平凡的坚韧,成就了非凡。
影片的尾声,夏伯渝回到北京普通的家中。他卸下假肢,露出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残肢,动作熟练地做起了家常菜。窗外阳光正好,生活平静如常。仿佛那场惊天动地的攀登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生命的限制,从来不在身体,而在内心。山高人为峰,真正的顶峰,只存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攀登之中。而这场攀登,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