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特别的爸爸

时间:2025-09-17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1分类:热点资讯

  在城市的喧嚣之外,有一个安静得几乎被遗忘的角落。那里住着一位名叫李建国的老人,今年六十七岁。他不是名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年的默默坚守,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人们都说,他是一个“特别的爸爸”。

  故事开始于1994年一个寒冷的清晨。李建国在城南的旧货市场门口,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男婴。孩子裹着一床薄毯,身旁放着一张字迹潦草的纸条:“求好心人收留,他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周围的人群匆匆走过,没有人停下脚步。李建国蹲下身,看着这个安静得异常的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正无声地望着这个世界。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李建国后来回忆道。他是个孤儿,在福利院长大,深知没有父母的滋味。几乎没有犹豫,他将孩子抱回了家,并取名“李明亮”,寓意着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够明亮灿烂。

  办理收养手续的过程异常艰难。当时已经三十七岁的李建国还是个单身汉,收入微薄,住在不足四十平米的旧房子里。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劝他慎重考虑:“你自己生活都不容易,何况要养一个残疾孩子?”李建国却异常坚定:“我能干活,能吃苦。这孩子已经失去了一次家庭,我不能让他再失去一次。”

  就这样,李明亮的生命与这个普通的工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初的几年是最艰难的。因为听不见,明亮无法通过自然的方式学习语言,经常因为无法表达需求而大哭大闹。李建国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自学手语到深夜。他跑遍了全市的书店,终于找到一本泛黄的手语教材,如获至宝。

  “那本书现在还在我家书架上,都快翻烂了。”李建国笑着说,“每个手势我都练习了成千上万遍,就怕教错了。”

  微薄的工资除了基本生活开销,全部用来为明亮配助听器、做康复训练。李建国戒了烟,戒了酒,甚至卖掉了唯一值钱的手表。邻居们看不下去,劝他:“老李,你何必这么苦自己?把孩子送到福利机构吧。”李建国总是摇头:“既然选择了他,就要负责到底。”

  转机发生在明亮七岁那年。在残联的帮助下,明亮进入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李建国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风雨无阻。放学后,他陪着明亮做康复训练,一遍遍地教他发音、认字。当明亮第一次含糊地喊出“爸爸”时,李建国泪流满面。

  “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李建国说,“虽然那声‘爸爸’发音不准,但在我听来,比世界上任何音乐都动听。”

  岁月流转,明亮逐渐长大。李建国不仅教会了他手语和口语,还教会他画画。令人惊喜的是,明亮在绘画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的画色彩鲜明,充满想象力,仿佛在无声的世界里,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心。

  2015年,明亮以优异的成绩被艺术学院录取,成为该校首位听力障碍学生。毕业后的明亮成为一名插画师,他的作品被多家出版社采用。如今,二十八岁的明亮已经能够独立生活,但他仍然选择和父亲住在一起。

  “没有爸爸,就没有今天的我。”明亮用手语表达着,眼神坚定而温暖,“他不仅给了我一个家,更教会我如何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如何用另一种方式‘听’世界的声音。”

  在李建国家的客厅墙上,挂满了明亮的画作。其中最显眼的一幅,画的是两个牵手的身影,背景是绚烂的晚霞。画的标题是《我的爸爸,我的世界》。

  三十年来,李建国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很多人都说我为明亮付出了很多,但实际上,他带给我的更多。”李建国望着正在画架前专注创作的儿子,目光柔和,“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李建国的故事仿佛一股清流。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血缘的纽带,却有着最深厚的亲情。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却用三十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父爱的伟大。

  如今,六十七岁的李建国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然清澈坚定。每个周末,他仍然会骑着那辆旧自行车,载着儿子去郊外写生。夕阳下,两个身影依偎在一起,构成这个城市最温暖的风景。

  爱,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言辞。有时候,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选择不转身离开,选择承担,选择用一生去守护一个需要被爱的生命。李建国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的爸爸”,他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了关于爱与责任的非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