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探访】在西北苍茫的戈壁与绿洲交界处,一座名为“龙门镇”的古老客栈正悄然成为旅行者口耳相传的传奇。它并非影视基地,也非商业仿古街区,而是一座真实运营了近百年的驿站式客栈,至今仍在沙漠边缘迎送着南来北往的旅人。记者历时五天四夜驻店探访,试图揭开这座塞外客栈的神秘面纱。
从最近的城市驱车三小时,越过最后一道沙丘后,眼前赫然出现一座黄土垒砌的围合式建筑群。高约八米的夯土墙迎着风沙屹立,门楣上“龙门镇客栈”五个斑驳大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推开厚重的榆木大门,时光瞬间倒流——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里,骆驼商队的铜铃仍在檐下轻响,二十三间客房的纸灯笼在暮色中次第亮起。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驿站。”第六代掌柜马万山摩挲着黄铜算盘告诉记者,“1942年曾祖父买下时,这儿还只是三间土屋的驼队歇脚点。”如今客栈保留着完整的明清西北民居格局,但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跨越时代的经营哲学:既坚持用传统陶炉烤制馕饼,又为旅客配备了卫星网络;既保留着记载百年旅人故事的“驿卒簿”,也开通了线上预订系统。
深夜的客栈大堂恍若时空交汇点。留着虬髯的哈萨克族牧羊人正用冬不拉弹唱古歌,而来自杭州的数码游民则在笔记本电脑上处理邮件。火塘里的梭梭柴噼啪作响,墙面上层层叠叠的老照片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旅人:50年代地质勘探队的集体照、80年代外国背包客的留言、甚至还有某位著名导演在此构思电影的分镜草图。
客房部主任阿娜尔罕抱来连夜烘烤的羊毛被褥时,说起去年寒冬救助受困风雪旅客的经历:“那晚来了个剧组,忽然刮起白毛风,我们烧热所有火墙,把大堂改成临时通铺。”在她看来,这座客栈真正珍贵的不是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群,而是延续百年的“沙漠守望”精神——战争时期曾庇护过逃难民众,饥荒年代免费提供面汤,现在则成为自驾游客的应急救援点。
民俗学者李明启教授在客栈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这里保存着罕见的“多元文化共生”传统。客栈厨房同时提供汉族手擀面、回族油香和蒙古族奶食,客房布置融合了炕床、雕花木柜与哈萨克绣毯,甚至每年立夏举行的“开驿节”糅合了多个民族的祈福仪式。“在商业连锁酒店席卷全国的今天,龙门镇客栈堪称活态化的丝绸之路博物馆。”李教授如是评价。
然而这份坚守并不轻松。马掌柜坦言面临三大挑战:年轻员工难招、古建维护成本高昂、以及现代旅客对舒适度的更高要求。去年他们发起“新驿卒计划”,通过众筹更换太阳能系统,同时培训当地牧民担任文化向导。“我们不要变成标本式的博物馆,”指着正在安装的节水系统,马掌柜眼神坚定,“要让老驿站活到下个百年。”
落日余晖中,一支摩托车队轰鸣着驶入客栈。来自广东的骑手们卸下行囊,很快加入到葡萄架下的羊肉宴席中。不同语言的笑语声随风传向沙漠,客栈檐角的铜铃再次响起,仿佛应和着千年丝路上永不中断的回声。这座见证过驼队、马帮、汽车与摩托车的传奇客栈,正以它独特的包容性,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边塞传奇。
(本报记者于龙门镇客栈发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