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湖州工业技改投资增幅领跑浙江:政策、数据与产业升级的三重奏

时间:2025-06-17作者:纪晓岚阅读:51分类:本地新闻

  湖州工业技改投资增幅领跑浙江:政策、数据与产业升级的三重奏

  2025年1至4月,湖州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幅达36.9%,位居浙江省首位。这一数据不仅远超全省工业技改投资20.4%的平均增速,更成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一抹亮色。若将这一增幅比作一场赛跑,湖州已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其背后的驱动力值得深入剖析。

  政策赋能:从“四向十法”到国家级试点

  湖州技改投资的高增长,首先得益于政策端的精准发力。去年以来,市经信局推出“四向十法”协同机制,通过政策、市场、金融、技术四端联动,为企业技改注入“强心针”。例如,通过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设备更新成本,白话来说就是“政府帮企业垫一部分钱,让企业敢花钱换新机器”。

  更关键的是,湖州于2025年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地市。这一国家级试点以“点线面”协同技改为核心,首次将工业大模型、跨区域协同纳入框架,相当于为湖州量身定制了一套“技改工具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州是全国唯一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城市,其技改路径不仅追求效率提升,更强调低碳转型——这与浙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产业政策高度契合。

  数据透视:36.9%增幅的含金量

  36.9%的增幅并非孤立数字,其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优化:

  行业聚焦:湖州重点推动传统特色行业(如纺织、建材)的设备更新与工艺升级,这些行业占技改投资的比重超六成。用场景化比喻,就像“老树发新芽”,旧厂房里的生产线正被数字化设备逐步替代。

  投资效率:技改投资占工业总投资比重持续提升,2025年已达54%(推算自全省占比趋势),意味着每投入1元钱,就有超过5毛用于技术改造而非单纯扩产。

  乘数效应:据市经信局测算,技改项目投产后,企业平均能耗下降12%、劳动生产率提升18%,形成“省下的成本就是利润”的良性循环。

  企业样本:从“单点突破”到“矩阵焕新”

  在政策与数据的宏观叙事下,微观层面的企业实践同样精彩。以某本土纺织企业为例,其通过引进智能验布机,将瑕疵检测效率提升30倍,人力成本降低70%——这种“机器换人”的技改模式,正在湖州制造业中加速复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链式技改”现象。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升级焊接机器人后,带动上下游5家供应商同步改造生产线。这种“一点升级,全链响应”的协同效应,恰似多米诺骨牌,推倒第一块便能引发连锁反应。

  未来挑战:如何让“领跑”可持续?

  尽管当前增势强劲,湖州仍需应对三重挑战:

  技术迭代风险:部分企业反映,高端设备进口依赖度仍较高,需加强国产化替代研发。

  资金长效供给:技改后期运维成本约占总投资20%,需建立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人才缺口:数字化技改催生对“既懂机器又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这类人才供需比仅为1:3。

  对此,湖州已在《制造业全域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解决方案,包括设立技改专项基金、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等。若将这些措施比作“技改高速公路的护栏”,其意义正在于保障企业既跑得快,又跑得稳。

  结语:技改潮中的湖州范式

  湖州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逻辑:技改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换,而是政策设计、数据驱动与企业行动力的三重奏。当其他地方还在讨论“要不要改”时,湖州已用36.9%的增幅证明——“改得早不如改得巧,改得巧更要改得透”。这场以技改为名的产业进化,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