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湖州市,一场以屏幕为切入点的形式主义整治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基层工作生态

时间:2025-06-17作者:百晓生阅读:46分类:热点资讯

  湖州整治形式主义见实效

  在浙江省湖州市,一场以“屏幕”为切入点的形式主义整治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基层工作生态。长兴县李家巷镇党政综合办干部陈泽洋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基层工作者的心声:“现在迎接检查,只要汇报清楚就行,再也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精美的PPT了,轻松了不少!” 这背后,是湖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屏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的实地检查与系统性纠偏,更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从“指尖”到“脚尖”:形式主义整治的湖州路径

  过去,基层干部常陷入“屏幕围城”——工作留痕要求催生了大量重复报表,会议材料追求视觉包装而非实质内容,甚至出现“用PPT厚度衡量工作深度”的怪象。湖州市以《关于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的若干规定》为纲领,打出组合拳:2019年起发至区县的文件和全市性会议数量较上年锐减30%-50%,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压减超50%,并建立“月度会商、每周协商”机制严控会议审批。这种“减法”不是简单压缩数量,而是通过建立“年度重点工作统筹清单”,将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解决中。

  “去滤镜化”的工作汇报:回归问题本质

  湖州市水利局的一场专题学习会颇具代表性。会议摒弃了以往“数据堆砌+动画特效”的汇报模式,转而要求干部用“一张纸”说清问题症结、解决路径和预期成效。这种转变如同给工作汇报“去滤镜”,让成绩和短板都真实呈现。纪检监察机关的检查标准也随之调整:重点核查“屏幕背后的实效”,例如PPT中提到的惠民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户,报表中的整改措施是否转化为群众获得感。一位参与督查的干部形容:“现在看材料就像体检报告,关键不是排版多漂亮,而是指标是否健康。”

  制度“锚点”与科技“杠杆”的协同效应

  湖州的创新在于将制度刚性约束与技术赋能相结合。一方面,通过25条具体举措明确“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比如禁止要求基层提供非必要的过程性记录;另一方面,依托政务数字化平台建立“一次录入、多方共享”的数据库,避免同一数据反复填报。这种模式如同给基层工作装上“导航系统”,既划定规范行驶的路线,又自动规避重复绕行的“堵点”。数据显示,某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报表填报时间从每周20小时降至不足5小时,相当于每月多出3个工作日可用于实地指导。

  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减负”到“赋能”

  整治形式主义绝非一时之风。湖州市将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基层减负观察点”收集一线反馈,并每季度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这种机制设计如同给作风建设安装“永动机”,既通过常态化监督保持压力,又借助企业管理者、群众等第三方评价校准方向。某企业负责人反馈:“现在政府检查直接带着解决方案来,像专家会诊而不是考官巡场。”这种变化印证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判断:2020年全国查处形式主义问题6.9万起,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解决真问题”正在取代“制造假动作”。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湖州经验揭示了一条深刻逻辑:整治形式主义不是终点,而是重构治理效能的起点。当干部们不再忙于“装饰橱窗”,就有更多时间“深耕菜地”;当考核指标从“屏幕显示度”转向“群众满意度”,八项规定精神才能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这场始于“屏幕”的改革,最终照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底色——毕竟,工作的价值从来不在幻灯片里,而在老百姓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