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湖州正以生态与文化为笔,绘就一幅跨区域协作的旅游新图景。5月14日至15日,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会一体化发展大会在杭州举行,湖州市旅游协会与沪苏浙皖31个市(区)旅游协会代表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迈入实质性阶段。这一动作如同为太湖沿岸的城市群装上了“联合引擎”,通过资源共享与政策联动,推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共建进程。

生态为基:绿水青山的全域化布局
湖州“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立足生态优势构建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将“湖光山色”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并非孤立进行——2023年湖州文旅推介会走进无锡、常州等环太湖城市,以“美宿”产品为纽带,邀请兄弟城市居民“宿在绿水青山,共赴一湖之约”。这种跨市营销如同将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通过差异化互补(如湖州的民宿资源与苏州的园林文化、杭州的数字旅游体验),形成全域旅游的“生态拼图”。

基建升级:微改造背后的精工细作
为提升游客体验,湖州近年来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从厕所革命到智慧导览系统,累计完成450亿元年度文旅投资,投资指数稳居浙江省前三。这些“毛细血管”般的改造,如同为古宅更换隐形电路——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植入现代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出台的《文旅项目准入导引》严控开发质量,新签约的117个项目中,矿坑运动乐园等特色项目成为区域合作的样板,吸引长三角资本形成“投资蜂群效应”。
治理创新:一体化机制的破壁实验
长三角旅游协会联盟的成立,打破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行政壁垒。例如,湖州与无锡、常州联合推出“环太湖旅游一卡通”,游客持卡可享三地景区联票折扣与交通接驳服务。这种治理创新被业内称为“水波效应”——湖州作为太湖沿岸重要节点,其政策涟漪正扩散至整个区域。地方政府间还建立“轮值主席制”,每年由不同城市牵头制定协同方案,确保合作机制动态进化。

未来图景:从地理概念到文化IP
根据规划,湖州将在2025年前建成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但其野心不止于此。通过与兄弟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太湖文化景观)、共建国际研学旅行基地,区域合作正从基础设施联通迈向文化价值共生。某文旅投资者形象比喻:“过去我们卖的是门票,现在卖的是‘24小时太湖生活圈’。”这种转变背后,是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升级,也是湖州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跃迁的关键。

站在太湖边眺望,协同发展的浪潮已拍打上岸。当长三角的文旅资源像太湖水系般交融贯通,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蓝图,正在一个个合作协议、一场场联合营销、一项项共建项目中逐渐清晰。对于旅游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流量共享的机遇,更是服务标准接轨国际的挑战;对投资者来说,区域协同降低了开发风险,却抬高了创意门槛——唯有真正理解“绿水青山”价值的玩家,才能在这场升级赛中赢得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