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师院调研南浔: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深入湖州市南浔区开展系列调研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也为南浔古镇的文化保护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文化铸魂:湖笔小镇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在南浔区善琏湖笔小镇,学院“激发湖笔新活力,共富人文新湖州”调研实践团以“乡村振兴·文化铸魂”为宗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的制作工艺、市场现状及文化内涵展开系统调研。团队成员走访了多家老字号笔庄,观察到一支湖笔需历经128道工序的匠心锤炼,其精细程度堪比刺绣中的“千针万线”。调研发现,尽管湖笔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但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15%,凸显传统技艺传承的紧迫性。实践团提出“数字化非遗档案库”“研学旅行+体验工坊”等建议,试图在保留原真性的同时,为湖笔文化搭建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思政课堂:人民当家体验馆的沉浸式教学
同期,由院长王伟英、副院长吴卫华带队的教师团队赴南浔区人民当家体验馆开展思政实践课教研活动。这座以基层民主建设为主题的展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村民议事会场景,让调研者亲身参与“民生实事票决制”模拟投票。教师们在此收集了大量鲜活案例,计划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南浔实践”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如同将理论教材中的黑白文字渲染成彩色影像,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化。

校地共富: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
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次系列调研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机制。在善琏镇座谈会上,实践团提出的“文化IP矩阵”构想获得当地文旅部门积极响应——建议整合湖笔、蚕丝、古镇等元素,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标识系统。例如,将湖笔的“尖、齐、圆、健”四德特性衍生为文创盲盒,既保留传统符号,又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这种产学研联动模式,犹如为地方发展安装了一台“文化引擎”,推动资源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转变。

青年视角:传统文化传播的破圈尝试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团队在调研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他们制作的《一支笔里的中国精神》微纪录片,采用“vlog+非遗”的形式,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10万次播放。00后成员尝试用“国潮插画”重新设计湖笔包装,其作品被善琏湖笔厂采纳并投入试生产。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青年一代正成为文化传承的“破壁者”,用Z世代语言重新诠释古老技艺的价值。

未来展望:从文化深耕到价值输出
随着调研成果的逐步落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与南浔区建立长期合作站,定期组织师生参与文化振兴项目。下一步将围绕“湖笔文化国际传播”展开专项研究,探索通过海外孔子学院等渠道,让湖笔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正如参与调研的副教授所言:“当一支毛笔不仅能书写汉字,还能书写乡村振兴的密码时,文化自信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此次调研活动展现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既是学术研究的“实验室”,也是社会服务的“桥梁”。对于关注文化旅游、教育研究的人群而言,南浔案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唯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才能激活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