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傍晚,市美术馆中央展厅内,人群依旧熙攘。一位白发长者在一幅名为《根》的油画前伫立良久,画中虬曲的树根深扎于泥土,嫩绿新芽却从裂痕中探出。他抬手轻触玻璃画框,又迅速收回,仿佛怕惊扰了画中流淌的生命力。这个瞬间,恰是《我们的艺术》大型群众美术展揭幕五天来的缩影——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只有平凡日常与艺术灵光的无声碰撞。
本次展览区别于传统美术展的精英化模式,首次采用“无门槛投稿+专家盲选”机制。策展人林晓舟指着展厅入口处斑驳的农民工肖像组画介绍:“作者是位外卖员,每天利用送餐间隙在街头写生。我们收到来自快递员、教师、退休工人等非职业艺术家的投稿逾万件,最终展出的三百余件作品仿佛一幅当代中国的民生浮世绘。”
东侧展厅的《市井长卷》前围拢着最多观众。这幅长达十五米的水墨长卷描绘了老城区改造前的街景:剃头挑子旁下棋的老人、窗台晾晒的碎花被子、屋檐下滴水的搪瓷盆。创作者赵卫平是位水管维修工,他用安装水表的精细笔触勾勒出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我画了三年零四个月。”这个腼腆的中年人搓着粗糙的手掌,“每次维修完管道,就在户主家阳台速写几笔。没想到这些平凡场景,能引起这么多人共鸣。”
展览特别设置了“艺术发生学”互动区域。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各种创作工具:建筑工人的粉线包、小学生削秃的彩色铅笔、养老院老人缝制布贴画的顶针。这些物件旁附有二维码,扫码可见创作者讲述视频。七十岁的王梅芳在视频里笑着说:“我用孙女的旧作业本画了四十年,现在她教我用平板电脑画画,屏幕亮起来的那刻,好像推开新世界的窗。”
西厅的《新生》板块引发深刻思考。自闭症少年陈星宇的陶土雕塑《对话》系列,将不同形态的陶器切口相互嵌合,形成充满张力的有机整体。她的母亲红着眼眶告诉记者:“孩子通过捏陶土学会表达情绪,这些裂缝原本是烧制瑕疵,策展人却说这正是最动人的部分——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摒弃了常规的价格标签。“我们刻意隐去作品标价。”美术馆馆长表示,“这里的所有作品只标注创作故事,观众可通过电子手册了解详情。艺术不该被明码标价,正如情感无法用尺度衡量。”
夜幕降临时,展厅迎来特殊访客——刚结束晚高峰执勤的交警李伟。他在《十字路口》系列摄影前驻足,作品中不同时空的交通岗影像重叠交错。“这就是我每天守护的地方。”他指着照片中雨夜闪烁的指挥灯,“原来平凡岗位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艺术评论家张渝教授观展后感叹:“当艺术从神坛走向人间,我们突然发现美无处不在。外卖箱里的颜料管、机床旁的素描本、厨房窗台上的水彩盒,这些才是艺术最原始的样貌——源于生活,又照亮生活。”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下月末。美术馆北广场新竖起的留言板上,已贴满彩色的便笺条。最新一张写着:“原来我也是艺术家,只是忘了停下脚步欣赏自己的创作——每天给女儿扎辫子的手,何尝不是在编织生活。”渐暗的天色中,这些字迹依然清晰,如同艺术本身,永远在寻常处闪烁着不寻常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