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

时间:2025-09-14作者:湖州新闻网阅读:15分类:热点资讯

  深秋的高原,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无垠的草甸上,将漫山遍野的玛尼堆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由青年导演李韵执导的纪录片《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于近日完成后期制作,即将与观众见面。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影像语言,记录下了青藏高原东部一个普通村落中,传统与现代交织、信仰与生活共鸣的秋天故事。

  影片的拍摄地点位于海拔三千五百米的嘉绒藏区。这里群山环抱,溪流蜿蜒,巨大的玛尼堆矗立在村口、山坡和河谷旁,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六字真言或吉祥图案,承载着村民们世代相传的信仰与祈愿。导演李韵带领一支五人摄制组,在这里驻扎了整整三个月,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用镜头捕捉下了这个高原村落最为动人的秋季。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记录一个季节的变迁,但最终发现的,是一种生活的厚度和生命的韧性。”李韵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影片没有刻意编排的戏剧冲突,而是以沉静而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村民们在秋季的日常:老人们手持转经筒,步履蹒跚地绕行于玛尼堆旁;妇女们一边唱着古老的歌谣,一边收割青稞;孩子们在堆满麦捆的田埂上追逐嬉戏;年轻的村主任扎西,则为了推广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而不断奔波于高原与城市之间。

  影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七十三岁的刻石老人多吉。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刻玛尼石,至今已有六十年。摄像机记录下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如何执握刻刀,如何将冰冷的石头一点点赋予温度和灵性。在他看来,每一笔刻画都是一次修行,每一块石头都是一次祈福。他的故事,成为了整部影片情感的重要锚点。

  与此同时,影片也并未回避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冲击与融合。村里通了4G网络,年轻人通过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电子商务的触角延伸至此,牦牛肉、青稞粉、手工编织品得以通过网络销售到千里之外;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与当地村民共同探索着保护传统与谋求发展之间的平衡。影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它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共生。

  《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的片名本身便蕴含了这种对话。“我来自北京”代表着一种外在的、现代的视角,而“玛尼堆的秋天”则是本土的、传统的时空。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来自”与“走向”的双向旅程,完成了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心灵对话。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藏地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守护精神家园、找寻生命原动力的深刻思考。

  在摄影方面,影片大量采用自然光拍摄,画面构图开阔而宁静,秋日的色彩被渲染得饱满而富有层次感——金黄的原野、赭红的山崖、湛蓝的天空、五彩的经幡,以及玛尼石上深深浅浅的刻痕,共同组成了一幅流动的油画。而原生态的环境音和偶尔响起的藏族民歌,则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沉浸感与真实性。

  据悉,该片已入围多个国际纪录片节展映单元,并获得了业内专家的初步好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以真诚和尊重取代了猎奇与俯瞰,它展现的不是一个被景观化的“异域”,而是一个真实、生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命现场。它让我们看到,在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次次虔诚的环绕、一遍遍无声的叩问,以及一场场关于传承与未来的平静交谈。

相关文章:

1.残影余像2025-09-16

2.死无对证 (普通话版)2025-09-16

3.死亡闪电2025-09-16

4.武林孤儿2025-09-16

5.黄花塘往事2025-09-16

6.早安公主2025-09-15

7.旦后2025-09-15

8.旧厂孤影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