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深秋的北京什刹海畔,梧桐叶落了一地金黄。清晨六点半,天还未全亮,帽儿胡同里一间不到三十平米的老房已飘出袅袅炊烟。57岁的张建军正将整整半麻袋劈好的梨木投入灶膛,火光映红了他沁着汗珠的额头。灶台上那口直径一米二的铸铁锅,是他们张家传承了四代人的宝贝。
“这锅比我爷爷年纪都大。”张建军用厚布垫着手揭开锅盖,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窗棂上贴着的剪纸,“今儿个有老主顾从深圳飞回来,就为吃这口铁锅炖大鹅。”
《我来自北京之铁锅炖大鹅》——这个听起来带着烟火气的名字,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悄然走红。它不是影视作品,也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场由普通北京市民自发记录的生活图景。发起人是32岁的胡同摄影师李文博,他用两年时间跟踪拍摄张建军的炖鹅故事,三百多张照片组成了这道“舌尖上的北京”。
灶膛里的梨木噼啪作响,张建军的手法如同艺术表演。精选的昌平农家鹅剁成均匀块状,与密云水库边采来的干蘑菇一同下锅。翻炒时铁勺与锅壁碰撞出铿锵的节奏,加入的每一种调料都有讲究:怀柔板栗增添甘甜,房山花椒带来麻香,最后浇上张家祖传的酱料配方。“这酱得用十七种材料,我太爷爷那辈就在什刹海边挑担子卖炖鹅。”
令张建军没想到的是,去年冬天李文博拍下的一张照片会在网上引发热议。照片里,大雪纷飞中,食客们裹着棉大衣挤在胡同里,每人端着的白瓷碗冒着滚滚热气,背后是苍茫的紫禁城轮廓。这张被命名为《冰雪紫禁城,人间烟火气》的照片,一周内获得了二十多万次转发。
“现代人总在追寻仪式感,其实最打动人心的仪式感就藏在日常里。”李文博在拍摄手记中写道,“当深圳的科技新贵坐三小时飞机赶来,就为站在胡同里吃一碗炖鹅,你说他吃的是味道还是乡愁?”
随着关注度升温,这道铁锅炖大鹅成了连接古今的独特载体。有美食博主测算过,张建军每天要炖十八锅鹅,但依然供不应求。来自上海的食客王女士告诉记者:“排了两次队才吃到,感觉吃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
这口大锅也炖出了人生百态。张建军记得每个老主顾的喜好:李教授要加宽粉,赵师傅要多放豆腐,从美国回来的陈奶奶每次都要舀一勺汤浇在带来的米饭上——“说是在美国梦见过这个味道”。最让他触动的是,去年有个年轻人带着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来,老人吃了一口突然清醒地说:“这味道跟我父亲带我来吃时一模一样。”
面对突然的走红,张建军依然保持着凌晨三点起床的准备习惯:“我就是个炖鹅的,能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让天南海北的人吃出家的味道,比什么都强。”他最近收了两个徒弟,“得让这口锅一直热下去”。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位食客心满意足地抹着嘴离开,张建军开始清洗那口陪伴了张家百年的铁锅。水流冲刷着锅壁上日积月累形成的油光,仿佛时光的包浆。胡同外,长安街华灯初上,现代化都市的车水马龙与胡同里的袅袅炊烟,共同勾勒出北京城独特的时空交错感。
“铁锅炖的是鹅,熬的是时光。”李文博在最新的一张照片下这样注释。画面中,那口黝黑的大锅映照着张建军饱经风霜的面容,也倒映着窗外六百年的紫禁城墙。在这个追求快捷的时代,总有些味道需要慢火细炖,总有些记忆值得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