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综合报道
近期,美国消费者跨越太平洋赴中国“扫货”的现象愈演愈烈。从上海南京路到成都SKP购物中心,随处可见美国游客推着满载商品的行李箱。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关税差异催生“价格洼地”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关税导致同类商品在美售价远高于中国。例如,一款纽约售价4900美元的奢侈品包,在中国以2000美元购买并退税后仅需1780美元,差价足以覆盖往返机票。此外,部分美国消费者发现,中国制造的华为手机、长江存储固态硬盘等产品,在美售价因关税和中间商溢价翻倍,而中国本土价格仅为美国市场的30%-50%。
二、中国离境退税政策“即买即退”激发购物热情
自中国推行“即买即退”离境退税政策后,外国游客可在购物现场直接获得11%的增值税返还。例如,购买1万元商品可当场退税1100元,极大简化了流程。这一政策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免税购物中心之一,吸引美国消费者将购物计划与旅游行程结合。
三、免签政策延长助力“购物+旅游”模式
中国将过境免签时长从144小时延长至240小时(10天),美国游客可利用这段时间深入北京、上海等城市,体验广交会、义乌小商品市场等采购热点,甚至出现“带空箱进货”的现象。
四、中国制造业升级打破“低价低质”偏见
中国制造已从“代工”转向技术驱动。大疆无人机、华为折叠屏手机等产品凭借创新设计和过硬质量,成为美国消费者的“必买清单”。部分商品(如羽绒被、小家电)的质量甚至优于美国市场同类产品。
五、“反向代购”与电商平台推波助澜
淘宝、敦煌网等中国电商平台在美国下载量飙升,部分店铺访问量暴涨1000%。美国年轻人通过TikTok发起“Chinabagchallenge”挑战,分享百元购好物攻略;纽约街头“反向海淘”体验店的热销商品价格虽翻倍,仍被抢购一空。
六、中间商暴利引发消费者觉醒
美国消费者发现,部分中国制造商品(如拖鞋、T恤)在美售价是成本的10倍以上,中间商赚取高额差价。例如,一双成本不足1美元的拖鞋,贴牌后在美售价高达450美元,促使消费者转向源头采购。
趋势展望
这一现象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消费中心”。随着中国进一步优化购物体验(如推广支付宝、微信支付),并扩大免税政策覆盖面,预计“反向海淘”热潮将持续升温,成为中美经贸互动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