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正文

2025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召开

时间:2025-07-08作者:晓晓阅读:35分类:热点资讯

  2025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召开

  2025年7月4日,浙江湖州迎来了一场绿色金融领域的盛会——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金融学会联合主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此召开。这场会议犹如一场“思想风暴”,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共同为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绘制蓝图。

  绿色金融的“湖州样本”:为何选择这座城?

  湖州作为全国首个提出绿色金融试点设想的城市,2017年便成为首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如同一棵“政策试验田”里最早破土的幼苗,经过八年培育,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创新之树”。此次会议选址湖州,正是对其先行经验的认可。正如湖州市市长连坤明在致辞中所言:“湖州以绿色金融为杠杆,撬动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大咖云集: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会议开幕式上,浙江省副省长张雁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怀清等领导分别致辞,强调绿色金融需从“顶层设计”落实到“基层实践”。绿金委主任马骏的主旨演讲则用“金融血管”比喻绿色资金流动:“只有将低碳理念注入每一笔贷款、每一份投资,才能让经济肌体真正‘绿’起来。”威海银行行长张文斌等业界代表分享了创新案例,例如通过“碳账户”量化企业减排成效,让环保表现直接挂钩贷款利率——这就像给企业戴上了“绿色智能手环”,数据越好,融资成本越低。

  改革深水区:三大焦点议题

  1. 标准统一化:破解“绿色标签”乱象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绿色金融面临“定义模糊”的挑战。有企业将普通项目包装成“绿色项目”获取低息贷款,类似“披着羊皮的狼”。马骏提出,需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项目认证体系,如同给产品贴上“有机认证”标签,让真假绿色一目了然。

  2. 工具多元化:从信贷到碳金融的跃迁

  传统绿色信贷占比超90%,但债券、基金、保险等工具仍显不足。一位参会者形容:“这就像厨师只有一把刀,却要应对满汉全席。”会议特别探讨了碳期货、环境权益抵押等创新工具,例如湖州试点将污水处理厂的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相当于把“新鲜空气”变成了可存取的“银行储蓄”。

  3. 数字化赋能:AI如何当好“绿色管家”

  某科技公司展示的“环境大数据平台”引发热议。该系统能实时追踪企业能耗,自动生成减排建议,好比给工厂安装了“金融导航仪”——不仅提示“限速路段”(高污染环节),还能规划“最优路线”(低成本技改方案)。

  湖州新政:政策礼包里的“含金量”

  会议同期发布的《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示范政策》被称作“升级版工具包”。其中明确:对绿色项目给予0.5%的贴息补助(相当于每贷款1亿元省下50万元利息),并设立规模达百亿的绿色发展基金。政策制定者用“种树理论”解释:“贴息是浇水,基金是施肥,双管齐下才能让产业森林更茂密。”

  尾声:从“盆景”到“风景”的期待

  正如绿金委秘书长总结时所言:“湖州的探索是‘小而美’的盆景,但绿色金融需要的是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风景。”据透露,本次会议形成的《湖州倡议》将提交国务院,建议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国。这场交流会或许正如其举办地南太湖的涟漪,终将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浪潮奔涌向前。